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的智能产品开发与应用专业作为福建省首批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的核心组成部分,紧密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该专业以"云、管、控"的组群逻辑构建教学体系,依托国家级职业教育计算机类"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通过华为鸿蒙开发者训练营等前沿平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工智能+产业需求"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注重将企业真实项目融入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可掌握智能终端开发的核心技术。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专业围绕三大技术维度展开:
- 硬件开发:通过《PCB设计与制作》《微控制器技术与应用》等课程,培养电路设计与嵌入式系统开发能力
- 软件编程:设置《昇腾人工智能技术》《鸿蒙移动应用开发》等特色课程,强化智能系统软件开发技能
- 系统集成:以《无线通信组网技术》《智能产品设计与制作》实现软硬件协同开发能力提升。所有课程均采用"项目驱动、能力递进"的模块化教学设计,每个教学单元对应实际工作场景。
专业实践平台建设凸显产教融合特色,校内配置智慧新能源实训系统等专用设备,该设备直接对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技术要求,可实现光伏电子工程设计与智能控制的全流程操作。校外与福建壹芯信息科技等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形成"实训-竞赛-研发"三位一体的培养路径。学生通过参与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等赛事,在真实项目锤炼中掌握智能传感器应用、嵌入式系统开发等关键技术。
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
- 双师型团队:引进台湾教授4名,企业技术骨干参与50%专业课程教学
- 动态调整机制:每年与市域产教联合体成员单位共同调研产业需求,更新30%课程内容
- 技术转化平台:依托校内发明专利成果(如智能电子音响专利CN118945515A)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这种"教学做创"一体化模式,使毕业生具备直接对接企业岗位要求的实战能力。
在就业竞争力方面,该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智能产品安装调试(占比35%)、物联网工程设计(占比28%)、嵌入式软件开发(占比22%)等岗位,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98.7%以上。典型案例包括学生团队开发的海洋潮汐能智能装备,该项目已在6·18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实现技术转化,充分展现专业培养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对接能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