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核心阵地,通过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形成覆盖课堂、校园、社会、网络的立体化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安徽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在40余年办学积淀中,形成了师范特色鲜明、实践导向突出的培养模式,2020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在校本科生472人,硕士研究生96人。
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专业设置凸显理论深度与实践效度的统一。主干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基础理论模块,同时开设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等师范技能课程。特色在于将淮海区域党史等地方红色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开发沉浸式虚拟仿真思政红色文化体验教学中心,通过VR技术实现"行走的思政课"。课程实施中推行"四以"教改思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问题导向为路径、以实践创新为抓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形成"课题型教学+案例研讨+模拟演练"的多元教学法。
实践育人体系呈现三大创新维度:1. 搭建"五位一体"实践平台,整合党性教育、红色文化、文明实践等基地资源,延展实践教学半径至苏鲁豫皖交界地带;2. 实施跨专业实践协同,与文学院等共建新疆预科班结对机制,通过学业帮扶促进民族团结教育;3. 创新"双师型"培养模式,聘请全国道德模范高思杰等校外导师,构建"校内名师+行业精英"的师资矩阵。实践成果包括师生共创的"四史"舞台剧,将理论阐释转化为艺术展演,获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
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三阶培育计划":新进教师通过集体磨课夯实教学基本功,骨干教师依托省级名师工作室开展课题研究,学科带头人领衔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计划。现有专任教师47人中,教授占比19%,博士占比55%,形成以安徽省教学名师为引领的教研团队。创新性建立暑期社会实践双导师制,要求教师带队深入基层调研,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在《哲学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4篇。
在质量保障机制方面,构建"三维评价体系":1. 教学过程实行蓝墨云班课实时监测,通过课堂互动数据优化教学设计;2. 教学效果引入第三方评估,联合地方教育局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3. 专业建设实施动态调整机制,依据《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每年修订培养方案。数据显示,该专业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考研录取率居省内文科前列,毕业生在中学思政课教学岗位表现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