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学院的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作为教育部首批新工科专业,自2024年设立以来,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四十余年办学基础,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需求,形成了以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车辆工程为主干学科的特色方向。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模式,培养能在研发、生产、运维等环节发挥作用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在课程体系上,专业核心课程采用模块化设计,既包含基础学科如电工电子技术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又涵盖行业前沿技术课程。例如,新能源汽车电机及控制技术和动力电池管理技术两门课程,通过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强化学生对高压系统安全、能量管理优化的实践能力。此外,新能源汽车试验技术与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等课程设置,直接对标行业岗位技能标准,确保学生掌握从设计到运维的全流程技术能力。
师资力量方面,专业现有19人教师团队(含外聘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高级工程师6人,博士占比达21%。团队中既有省中青年骨干教师,也有来自北汽昌河、华意压缩等企业的技术专家。这种“双师型”结构通过联合授课和项目制教学,将企业真实研发项目融入课堂,例如2024年与景德镇国家陶瓷版权交易中心合作成立的创新工作站,为学生提供了参与技术转化的实践平台。
实践教学体系突出校企协同育人特色。校内建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的新能源汽车实验室,配备电机拖动测试台架、电池管理系统仿真平台等设备;校外与北汽昌河共建汽车学院,与北京通航江西直升机有限公司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学生可参与新能源汽车整车电路分析、混合动力系统调试等实战项目。2024年数据显示,该专业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率达35%,部分成果已应用于昌江区产业升级项目。
就业前景上,专业凭借江西排名前三的学科实力(仅次于南昌理工学院和华东交通大学),毕业生主要进入新能源车企、零部件研发机构和检测机构。据2025年掌上高考统计,83%的就业岗位集中在技术开发与生产试验领域,典型雇主包括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同时,专业与合肥经济学院、辽宁工业大学等院校建立考研合作通道,为学生提供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车辆设计等深造方向。
面向未来,景德镇学院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项目和校地融合平台持续拓展专业内涵。例如2024年与红河学院合作的陶瓷文化创新项目,将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地域特色产业结合,探索跨学科应用场景。这种“技术+文化”的双驱动模式,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为区域经济转型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