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学院于2023年获批设立数字人文本科专业,成为全国首批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之一。作为计算机学科与人文学科深度融合的新兴领域,该专业以培养数字项目设计与管理、文化资源开发与传播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面向文物管理、互联网、文化创意等产业需求。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响应了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更凸显了学校以“一体两翼”学科布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
从学科定位来看,数字人文专业依托中国语言文学类框架,构建起文理交叉的知识体系。核心课程涵盖数字人文系统知识、融媒体技术应用、文化遗产数字化三大模块,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文本挖掘、数据可视化、数字建模等技术解决人文学科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陶瓷文化领域,课程设计中融入“古陶瓷基因库”大数据分析实践项目,使学生在掌握技术工具的同时,深刻理解地域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路径。
培养模式呈现三大特色:
-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与大有数字资源有限公司共建实验室,通过“数智人开发”“数字版权管理”等项目制教学,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 跨学院师资整合:联合信工学院开发Python人文数据处理、GIS文化空间分析等课程,破解文理教师协同授课难题
- “双导师”制培养:聘请中华书局、古联数字等企业专家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近40%选题直接对接陶瓷文化数字化、非遗传播创新等实际需求
专业建设深度融入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发展战略。通过建立陶瓷数字版权工作站、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项目,形成“数字技术+陶瓷文化”特色研究方向。2024年启动的“数字人文专业发展联盟”,更推动跨校共建案例库、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其中景德镇学院重点贡献了陶瓷纹样智能识别、古窑址三维重建等特色教学资源。
当前专业发展面临三大挑战:
- 文理生源知识结构差异导致计算机课程接受度分层(文科生编程基础薄弱,理科生文化解读能力不足)
- 评价体系尚未突破传统学科框架,数字人文成果在科研考核中定位模糊
- 实验室建设需突破“设备堆砌”误区,亟需构建文化遗产数字孪生、元宇宙文化空间等前沿实训场景
未来改革将聚焦“四个一”工程:建立数字人文能力认证标准、开发陶瓷文化特色课程群、建设赣东北文化数字资源库、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心。这些举措旨在将地域文化优势转化为专业核心竞争力,为全国数字人文专业建设提供“景德镇样本”。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