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人工智能专业自2020年本科招生以来,依托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构建起“专业建设+产业需求”双向驱动的培养模式。该专业通过校企协同嵌入式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以智能算法应用开发为核心、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在2024年省本科专业评价中达到国内平均水平。其特色在于将电力系统优化、智能机器人开发等产业需求融入教学,形成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采用“基础理论+行业应用”的模块化架构。基础模块设置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理课程夯实理论根基,核心模块聚焦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三大技术方向。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开设的智能机器人系统设计课程,依托校内智能机器人应用开发实验室,通过工业机器人参数辨识、微电网启动策略设计等实训项目,将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等产业技术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
师资团队建设体现“双师双能”特色,14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50%,包括参与南方电网蓄电池智能管理系统研发的杨云教授团队。这支队伍近三年取得显著成果:获批省部级项目2项、发表EI/核心论文15篇、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5项。企业导师的引入更具特色,如李洋高级工程师将水电站微电网组网试验等工程经验带入课堂,形成“真实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建设呈现三大亮点:
- 与云雷科技共建的人工智能应用研究联合实验室,配备G#语言微超算系统实现三维化AI预判
- 与华为、中兴等40余家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开发智能选品系统等23个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库
- 暑期开展的蓄电池状态模型构建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南方电网等企业项目中完成故障阻断技术实操训练。
在人才培养成效方面,2024届毕业生呈现多元化就业格局:
- 袁高月等优秀毕业生入职昆明乐子科技担任AI项目工程师
- 何晓洪进入深圳英飞源从事充电桩智能运维
- 部分学生通过华为认证人工智能工程师(HCIA-AI)等资格证书考核,进入智慧医疗领域从事数据分析
这种就业分布印证了专业设置的FPGA开发、智能机器人应用等三个培养方向的市场适应性。
该专业未来规划聚焦智能电网和工业互联网两大领域,依托在建的云南省高校智能制造创新重点实验室,计划在2025年实现:
- 横向课题到账经费突破100万元
- 新增省级一流课程2门
- 与中国移动合作开发5G+工业视觉检测教学平台
这种“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教学反哺”的闭环体系,正在重塑地方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