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水产人才培养基地,大连海洋大学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依托学校72年的办学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培养体系。该专业自2014年设立以来,已入选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2025年校友会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列全国前3名,专业星级评定为3★中国区域一流研究型专业。这种快速发展既源于学科交叉的创新培养模式,也得益于其在水产医学领域的深耕布局。
学科交叉创新是该专业最显著的特征。课程设置涵盖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三大模块,同时融入微生物学、免疫学等现代生物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病原检测-病害诊断-防控技术"全链条训练,通过辽宁省海洋动物免疫学与疫病防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学生可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这种"理论+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具备解决水产养殖实际问题的复合能力。
专业建设深度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农业农村部推行的水生动物执业兽医师制度开展特色培养。核心课程《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渔药药理学》等直接对标行业认证标准,采用校企联合开发的数字化教材和虚拟仿真实验系统。2024年师生在毒理学1区期刊发表的原油污染对海洋生物DNA甲基化影响研究,彰显了在水生动物健康监测领域的前沿探索。
师资团队呈现"学术+产业"双元结构。系主任黎睿君教授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组长,带领团队开展水生动物免疫学研究,指导学生获得6项省级优秀学位论文。同时聘请中国兽医协会等机构专家担任产业导师,构建起覆盖病害防控、检疫检验、养殖管理的完整知识体系。这种配置确保教学内容始终与行业最新技术同步。
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专业拥有国内领先的水生动物医院,配备PCR检测仪、病理切片系统等先进设备。学生通过参与海洋牧场生态评价、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等真实项目,掌握病害快速诊断和疫病预警防控等关键技术。2025年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方向涵盖渔政管理、科研院所、大型养殖企业等多领域,约20%选择继续攻读水产医学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