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学院自动化专业自2000年创立以来,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通过"3+X"特色培养模式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作为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该专业依托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形成了"硬件与软件并举、工程案例驱动"的育人特色,培养出大批在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具有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紧密对接工业4.0和人工智能发展需求,着力培育具备系统观念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采取"基础模块+方向模块"的架构:
- 基础理论模块包含《电路》《自动控制原理》等核心课程
- 智能技术模块设置《机器人技术》《嵌入式系统》等前沿课程
- 工程实践模块通过电气控制线路装配实训等12类实践环节强化技能这种"理论-实践-创新"的三阶递进体系,确保学生掌握从过程控制到智能装备开发的全链条能力。
在师资建设方面,该专业组建了由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领衔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双师型教师占比达80%。教师团队深度参与潍柴集团、歌尔股份等企业的技术攻关,将真实工程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例如,《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中,学生需完成基于PLC的产线控制系统开发,这种项目化教学使毕业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中累计斩获国家级奖项121项。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是该专业的突出亮点。通过订单式培养和产学研基地共建,构建了"理论教学-企业实训-创新实践"的闭环:
- 大三学生进入和利时等企业参与DCS系统集成项目
- 毕业设计选题直接来源于华滋自动化等合作企业的技术需求
- 优秀学生可获推荐至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参与联合培养这种深度产教融合使近三年毕业生在中国移动、航天科工集团等单位的就业率保持93%以上,考研升学率年均增长15%。
面对智能制造产业升级需求,该专业持续优化课程思政体系,将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融入教学全过程。《现场总线技术》等课程通过角色扮演教学法,让学生在模拟的工程场景中体验从方案设计到系统调试的完整流程。这种以工程伦理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使毕业生不仅掌握电力电子技术等硬实力,更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系统思维,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骨干。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