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商学院的金融科技专业是2023年新设立的本科专业,属于经济学门类,旨在培养兼具金融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广东省较早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学校依托经济学院的学科积淀,结合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了产教融合、AI赋能的特色培养体系。其课程设置涵盖Python编程、区块链技术、量化金融等前沿领域,并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能力,展现出鲜明的应用型导向。
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
该专业聚焦金融业务数字化与科技赋能金融创新,强调"厚基础、重应用、强技术"的培养理念。核心课程包括:
-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Python):作为金融数据分析的基础工具,贯穿量化交易与风险建模教学;
- 区块链金融:探索分布式账本技术在供应链金融、数字货币等场景的应用;
- 机器学习基础:结合金融场景实现信用评估、智能投顾等算法实践;
- 人工智能金融:研究自然语言处理在舆情监控、自动化交易中的落地路径。
课程体系注重交叉学科融合,例如将大数据分析与金融风险管理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广州商学院通过"3+1"培养机制(三年在校学习+一年企业实践),建立多维协同育人平台:
- 校企共建实验室: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建设新金融智慧银行实训室,模拟银行科技系统操作环境;
- 产业导师制:引入兴业银行、广发证券等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开设金融科技产品开发实战项目;
- AI技术赋能教学:采用知识图谱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实现教学数据智能分析。
例如,在《量化金融》课程中,学生可通过同花顺模拟交易系统进行策略回测,对接东莞证券真实业务场景完成毕业设计。
招生规模与就业前景
2024年该专业在广东省物理类本科批计划招生40人,学费标准为29800元/年。毕业生主要服务于:
- 金融机构科技部门:从事系统开发、智能风控建模;
- 金融科技企业:参与支付清算、征信平台等产品运营;
- 监管科技领域:协助政府部门进行合规审查与数据监控。
经济学院近年整体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与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等38家单位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证券从业资格、金融科技师等证书考培支持。
发展动态与学术支撑
学校持续加大学科建设投入,2024年成立经济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推动教学改革。在第五届金融论坛周中,学界与业界专家围绕"AI赋能金融教育"展开研讨,提出将生成式人工智能纳入课程体系,开发虚拟仿真实训项目。此外,金融科技教研室通过教学研讨会深化机器学习算法与金融案例的融合设计,探索培养具备"技术+业务"双元能力的创新路径。这些举措使该专业在区域高校中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人才储备的重要来源。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