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职业技术学院自开设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以来,始终围绕电力行业的人才需求,构建了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该专业依托央财支持背景,与多家电力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形成了理论教学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实训资源,均体现出鲜明的行业导向特征,为学生提供了从课堂到职场的系统性成长路径。
在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方面,该专业聚焦电力系统的全产业链需求,开设了电力继电保护、电力系统分析、变电站自动化等核心课程。课程体系注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例如通过智能电厂模拟实训室还原真实工作场景,帮助学生掌握电力系统二次回路调试、继电保护装置维护等关键技能。同时,专业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将智能电网技术纳入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掌握现代电力工业的前沿知识。
实践教学条件是该专业的突出亮点。校内建有8个实验实训室,包括:
- 电工电子实训室用于基础电路设计与调试
- 电力综合实训室模拟电厂运行与故障处理
- 风光互补发电实训室开展新能源技术实践校外与天津大唐集团、山东魏桥铝业等6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提供发电机组操作、输变电设备检修等岗位实习机会。2018年与北京华电伟业公司签订的订单培养协议,每年定向输送约50名毕业生,实现教学标准与企业用人需求无缝对接。
就业竞争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毕业生可胜任电气运行、设备检修、安装调试等岗位,就业方向覆盖传统电厂与新能源领域。数据显示,学生就业满意度达4.5分(满分5分),主要流向国家电网下属企业、神头第二发电厂等大型电力单位。专业还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风光互补发电技能大赛等赛事,近年在省级竞赛中屡获佳绩,有效提升了技术技能认证含金量。
该专业的持续发展得益于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专职教师中硕士学历占比达80%,兼具电力企业工作经历与教学经验,能够将智能电厂运维、高压设备试验等实际案例融入课堂教学。校企联合开发的《模拟电子技术》教材被列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体现了教学资源的权威性与实用性。这种产教融合模式使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近三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