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师范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自2002年创办以来,依托政法学院构建了本硕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以“能力提升为根本,服务社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该专业以培养具备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理论基础和实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模式,建立了覆盖社区服务、医务社工、老龄化服务等领域的完整课程体系。目前拥有MSW(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并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东站十委社区等20余个实践基地深度合作,为学生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扎实保障。
在培养体系上,该专业构建了“三层次”能力框架:一是通过社会学概论、社会政策概论、个案工作等核心课程夯实理论基础;二是以模块化选修课程(如基层治理、企业社会责任等方向)提升专业细分能力;三是通过实务训练强化社会调查、项目设计等技能。例如,学生需参与长春市人口普查、文明城创建等政府项目,并在吉大一院等机构完成至少800小时的临床实习,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专业的课程设置呈现交叉学科特色,既包含社会保障、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等传统课程,又融入医务社会工作、社区治理创新等前沿方向。教学中采用“双师型”模式,邀请行业专家授课,并通过案例研讨、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提升课堂互动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开设了园艺康复治疗、安宁疗护等特色实践课程,将服务场景从社区扩展到医疗、养老等多元领域。
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专业拥有吉林省唯一的省级社会工作实践教育基地——东站十委社区基地,并与长春市益创汇等机构合作开展服务项目,累计服务超过2000人次。学生通过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近五年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0余项。这种“科研+服务”双驱动模式,使毕业生既能撰写政策研究报告,又能独立运作公益项目。
师资队伍呈现高学历、国际化特征,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77.8%,44.4%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团队近五年发表SSCI/CSSCI论文20余篇,主持省级课题20余项,科研经费超百万。独特的“校地协同”机制让教师深度参与基层治理,例如与远达街道共建实践基地,将社区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实现学术研究与服务社会的良性互动。
就业方向上,毕业生主要在民政部门、社会组织、医疗机构三大领域发展。数据显示,近年考研录取率稳定在30%以上,多名学生进入吉林大学、南京大学等名校深造。直接就业者中,65%进入社工机构、医院社工部等技术岗位,另有15%考取公务员。随着国家对社会治理人才的重视,该专业毕业生在社区营造、医务社工等新兴领域呈现供不应求态势。
为适应社会发展,专业近年着力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开设社会调查大数据分析课程,并开发线上服务管理平台。这种将传统社工方法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创新,使学生在应对老龄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复杂社会问题时更具竞争力。通过持续优化培养方案,长春师范大学正致力于打造东北地区社会工作教育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