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舞蹈表演专业立足西部文化特色,以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艺术人才为目标。该专业依托甘肃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省级特色专业的双重优势,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个性化教学模式和丰富的艺术实践平台,形成了独特的培养体系。作为西北地区舞蹈教育的标杆,其课程融合了敦煌艺术、民族民间舞蹈等地域文化元素,同时引入现代舞蹈理念,构建起传统与创新并重的教学框架。以下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培养目标: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定位
西北师范大学舞蹈表演专业致力于培养扎实的舞蹈理论基础与高水平舞台表演能力兼备的专门人才。其培养方案强调三个核心维度:
- 专业素养:通过系统课程掌握舞蹈编导、剧目分析、中外舞蹈史等理论框架;
- 实践能力:强化舞台表演、编创技巧与艺术策划的综合训练;
- 文化传承:注重敦煌舞、西北民间舞蹈等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创新,培养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二、课程体系:传统与创新的交叉融合
专业课程设置采取“基础+特色”的双轨模式,涵盖四大模块:
- 技术训练类:包括中国古典舞基训、敦煌舞、现代舞等课程,其中敦煌舞作为特色课程,结合莫高窟壁画元素开发出独特的身体语汇训练体系;
- 理论素养类:开设中国舞蹈史、西方芭蕾史、舞蹈解剖学等理论课程,构建跨学科知识结构;
- 编创实践类:通过舞蹈编导、音乐编舞等课程,提升创作能力;
- 文化拓展类:设置敦煌艺术赏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等课程,强化文化认同。
三、教学模式:个性化培养与多元实践平台
在教学方法上形成“1+3”特色模式:
- 个性化教学:针对学生身体条件差异,采取小班化教学与一对一辅导,例如在素质技巧训练课程中制定阶梯式训练计划;
- 双导师制:校内教师与行业专家联合指导,如聘请甘肃省歌舞剧院编导参与剧目排练;
- 实践驱动:年均组织学生参与80余场大型演出,包括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中国文联《百花迎春》晚会等高规格活动;
- 赛事育人:近年学生作品《莲·生》《陶印》等入围中国舞蹈“荷花奖”终评,教师团队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奖项9项、省级奖项90余项。
四、师资力量:学术与行业双轨并进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9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9人,师资结构呈现三大特征:
- 学术深度:30%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等国家级课题12项;
- 行业经验:教师团队包含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舞协特约舞评员,如钱文教授曾担任经典舞剧《大梦敦煌》主要演员;
- 国际视野:柔性引进6位知名专家,定期组织教师参与欧美孔院巡演等国际交流项目。
五、就业路径:多维发展的职业通道
毕业生呈现多元化就业格局:
- 表演领域:近20年《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经典舞剧主要演员多出自本专业;
- 教育领域:通过教育部美育浸润计划为西部地区培养舞蹈教师,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
- 深造路径:依托艺术学博士点和舞蹈硕士点,升学率稳定在25%以上;
- 文化管理:部分毕业生进入甘肃省文联、地方文旅部门从事艺术策划工作。
西北师范大学舞蹈表演专业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的双向驱动,构建起立足西部、辐射全国的人才培养生态。其“德艺并进,文舞相融”的院训精神,既体现在对敦煌艺术等传统文化的深耕,也反映在对接国家文化战略需求的现代性探索中。这种将地域文化基因转化为教育优势的实践路径,为艺术类专业的特色化发展提供了重要范本。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