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专业植根于1974年创建的经济系,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已形成本硕博贯通的全链条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劳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优势,构建了以"崇德尚能、经世济民"为内核的特色培养模式。目前在校本科生规模达1200余人,研究生超300人,并建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梯队。
在学科建设方面,经济学院形成"双轮驱动"格局,既保持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根基,又发展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2024年新增的理论经济学博士点下设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三个方向,与原有的数量经济学等7个应用经济学硕士点形成互补。这种架构既延续了傅筑夫、罗元铮等前辈学者的学术传统,又能对接"双碳"战略等国家重大需求。师资队伍包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青年北京学者1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40余项,在《经济研究》等顶刊发表论文300余篇,体现出雄厚的科研实力。
课程体系设计注重三大维度融合:
- 理论维度:开设《资本论》导读等经典课程
- 方法维度:建设经济系统分析和模拟实验室
- 实践维度:依托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开展政策仿真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既能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又能通过经济运行预警实验室进行政策效果模拟,近年毕业生在央行、发改委等部门的任职比例显著提升。
科研创新突出有组织科研特色,2024年获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3项,在数字经济与收入分配、碳市场建设等方向形成突破。特别在工会劳动经济学领域,学院继承丁冰等学者的研究传统,创新提出劳动者"讨生活-做事情-谋发展"的三重利益理论,为新时代劳动关系治理提供学理支撑。杨春学教授团队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成果获省部级批示10余项,直接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未来发展规划聚焦三个方向:
- 拓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研究
- 深化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构建
- 建设首都高端智库联盟通过持续举办"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等学术活动,学院正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经济学研究高地。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