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陕西能源领域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其矿山机电与智能装备专业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以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依托矿业工程系的省级重点专业群资源,形成了从基础理论到智能化应用的完整教学链条,并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以下从课程设计、实训体系、就业路径及专业特色四方面展开分析。
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双线并行”结构,基础模块与智能技术模块相互支撑。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等传统工科课程夯实基础能力,而PLC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智能煤矿机械设备电气控制技术等课程则聚焦智能化转型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课程设计中特别强调电液控制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例如通过煤矿智能化开采概论课程引入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井下作业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智能装备的集成化操作逻辑。
实践教学链条贯穿“认知—模拟—实操”三阶段。具体流程包括:
- 基础技能实训:通过制图与CAD实训、电机实训掌握设备图纸阅读与设计能力;
- 专项能力强化:在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开展煤矿电工实训、矿山机械维修与安装实训;
- 真实场景应用:依托与陕西煤业集团神南产业公司等企业共建的校外基地,完成累计6个月以上的生产顶岗实习。这种阶梯式训练体系使学生毕业时可考取CAD制图员、“1+X”证书等多项职业资格。
就业方向呈现“双通道”特征。毕业生既可在煤矿企业从事井下机电设备运行维护,也能在装备制造企业参与技术改造。数据显示,该专业近三年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主要去向包括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公司、中煤陕西榆林能源化工等龙头企业。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智能矿山建设推进,岗位需求从传统设备检修向智能控制系统运维拓展,例如工作面集中控制、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管理等新兴领域。
专业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三方面。其一,师资团队拥有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省级教学名师等“双师型”教师占比超60%;其二,教学资源涵盖榆林市采煤工程研究中心及16个专项实验室,可开展高压电工、应急救援等特种作业培训;其三,校企合作深度介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专家参与制定智能煤矿运输提升设备操作与检修等课程标准,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迭代同步。这种“教、研、产”三位一体模式,使专业成为区域智能矿山人才培养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