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大学翻译专业立足服务地方发展需求,着力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作为山西省首批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其课程设置突出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翻译实践技能双轨并进,通过语言知识模块、翻译技能模块和文化素养模块的系统训练,培养能在国际交流中承担中等难度翻译任务的复合型人才。专业依托外国语言文学和中国语言文学两大主干学科,形成了"语言基础+翻译实务+文化认知"的三维培养框架。
在培养目标上,该专业明确提出要塑造德才兼备的通用型翻译人才,具体要求包含:
- 掌握外语听说读写译核心能力与现代汉语写作功底
- 熟练运用翻译技术工具与跨文化沟通策略
- 了解国际商务规则与公共外交知识
- 具备批判性思维与科研创新能力
课程体系设置呈现阶梯式递进特征。基础阶段聚焦语言能力培养,开设综合外语、高级汉语写作等课程;进阶阶段强化专业技能,设置交替传译、应用翻译等实务课程;高阶阶段注重文化拓展,包含中国文化概要、地方文化翻译等特色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业将上党文化概览和中国典籍英译纳入课程体系,体现服务地方文化传播的办学定位。
实践教学环节凸显三个创新点:
- 建设数字口译实训室与笔译实验室,引入SimTrade跨境电商平台等仿真系统
- 推行"翻译生态分析法"与"任务作坊教学模式",实现从知识传授向问题解决转变
- 与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建立交换生项目,与深圳九叶灵芝电子商务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专业特色体现在产教融合与文化传承的双向互动。通过"三通"培养机制(课程融通、教研联通、校地互通),学生在国家级竞赛中屡获佳绩,如全国口译大赛山西内蒙古赛区一等奖。近年来,专业重点发展旅游翻译和商务翻译方向,依托大同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区位优势,开发出云冈石窟英文解说等特色实践项目。
就业去向呈现多元化特征。约60%毕业生选择在涉外企事业单位从事口笔译工作,25%进入教育机构担任双语教师,另有部分学生通过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等渠道服务基层。数据显示,2021年该专业在山西理科录取最低分为458分/全省62275位次,近年来生源质量保持稳定上升趋势。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