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科技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创办于2021年,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学校机械学科群优势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资源,构建了“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工程实践”三维培养体系。该专业聚焦中国制造2025战略与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需求,2025届毕业生综合就业率超95%,其中51.79%进入国有企业,典型岗位覆盖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产业等领域,部分学生保研至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以下从学科特色、课程架构、培养模式等维度展开解析。
一、学科定位与核心优势
专业立足国家智能制造战略与大湾区机器人产业升级需求,形成“技术研发+产业应用+跨学科融合”交叉架构:
- 学科支撑性:依托广东省现代机器人产业学院与广东省智能视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设机器人学(省级精品课程)、机器人ROS系统等18门核心课程,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导开发《区块链辅助动画渲染系统》(获全国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 方向特色:聚焦工业机器人与智能服务机器人双主线,覆盖机器视觉技术、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等前沿领域,2024年新增机器人深度学习算法选修模块;
- 行业地位:作为广东省首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机器人专业,与ABB机器人(珠海)共建产业学院,深度参与珠海航空产业园技术研发。
二、课程体系与能力塑造
实施“基础强化-技术深化-产业衔接”三阶培养方案:
- 核心课程群:
- 技术基础层:必修自动控制原理(96学时)、人工智能(64学时),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强化MATLAB数值仿真能力;
- 应用实践层:设置机器视觉技术与应用(省级线下一流课程)、机器人集成技术,嵌入ROS系统开发与Unreal Engine工业仿真实训模块;
- 实践创新体系:
- 34周进阶实训:大三进入ABB机器人参与智能制造产线调试,或赴华为松山湖基地开展服务机器人算法优化;
- 竞赛转化:学生团队连续三年斩获全国大学生机器人设计大赛一等奖,2024年《AI驱动的港口智能调度算法》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提名;
- 资质衔接:课程覆盖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1+X证书)考试大纲,毕业生可考取机器人工程师认证。
三、培养模式与资源优势
构建“双导师制+产教协同”育人生态:
- 师资结构:专任教师88人中正高职称5人、博士16人,含省级教学名师1人,80%教师具有ABB、格力电器等企业技术顾问经历;
- 硬件支撑:建设工业4.0实训中心(设备总值2000万元),配备六轴工业机器人工作站与智能视觉检测平台;
- 平台协同:联合珠海航空产业园开发《无人机集群控制算法》,建立“校-企-研”联合实验室,年均输送实习生120人次。
四、就业前景与职业发展
毕业生呈现“技术复合度高-产业适配性强-职业成长快”三维竞争力:
- 就业质量:2025届预估起薪10-15万元/年,38%入职世界500强企业,典型岗位包括ABB机器人系统工程师(主导汽车产线智能化改造)、华为机器人算法工程师;
- 升学路径:30%保研至华南师范大学,15人通过国家公派赴新加坡国立大学深造;
- 突出优势:
- 区域垄断:珠三角机器人技术岗中该专业毕业生占比35%;
- 技术前瞻:深度学习与强化学习课程支撑毕业生转型AI机器人架构师;
- 发展短板:
- 国际认证:CPS(信息物理系统工程师)配套课程覆盖率不足30%;
- 设备迭代:数字孪生机器人系统教学应用尚未全面普及。
珠海科技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以“智造引领,产教融合”为育人导向,其“技术研发+产业协同”培养模式在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领域形成显著优势。依托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与ABB联合实验室,专业持续推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与智能服务机器人算法研发。对于志在成为机器人系统工程师或人工智能算法专家的学子,这里既是锤炼ROS开发与机器视觉能力的实训场,更是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核心人才培养高地。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