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交通职业大学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通过AI技术深度融合和产教协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该专业依托全国高水平示范专业点和省级特色骨干专业地位,构建了覆盖教学、实践、科研的全链条智慧化体系,成为西南地区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创新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核心维度: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突破传统教学框架,构建了"岗-课-赛-证"四位一体培养模式。通过知识图谱技术将《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轨道交通安全及应急管理》等核心课程内容结构化,实现知识点与行业标准、职业素养的有机串联。特别引入的deepseek大模型支持AI助教系统,能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使《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等复杂课程的教学效率提升30%以上。
实践教学体系呈现出虚实融合的鲜明特征,形成"基础认知→虚拟仿真→实体操作→综合演练"四阶进阶路径。依托占地1700㎡的轨道交通实训中心,设置行车组织、AFC票务处理等14个专业实训区,累计开展1602课时的实操训练。特别开发的VR调度指挥系统可模拟日均客流量50万人次的运营场景,让学生在《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课程中掌握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师资团队建设体现产教融合深度,32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40.6%,主持完成省级课题12项。团队开发的"三融五维六步"课程思政模型,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轨道交通服务礼仪》等课程,配套出版的7本专业教材被全国23所院校采用。杨涛教授团队主导的AI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累计服务全国1538名学习者,平台访问量突破183万人次。
就业竞争力培育方面,专业实施双证书教育制度,毕业生可获城市轨道交通站务员等职业资格认证。校企合作覆盖贵阳地铁、成都铁路局等12家单位,近三年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斩获3项国家级奖项,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特别设立的生物识别技术实训模块,使学生掌握无感支付等数字化运营技能,契合行业智能化转型需求。
该专业的持续创新印证了智慧化教学改革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赋能效应。通过构建覆盖教学全流程的AI生态,不仅重塑了《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等课程的教学形态,更开创了"数字孪生+实境训练"的新型育人模式,为轨道交通行业输送兼具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典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