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自设立以来,始终立足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定位,致力于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的全媒体时代人才。作为非师范类艺术学科,该专业以“大传播理念”和“国际视野”为核心,结合媒介技术前沿与区域文化特色,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依托校部共建的“融媒学院”与“国际新闻传播学院”,专业通过与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等机构合作,强化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路径。
专业定位与培养方向
该专业以服务国家文化战略为导向,强调政治素养与社会洞察力的培养。课程体系涵盖播音学、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及戏剧与影视学四大主干学科,旨在培养能在广播电视、融媒体机构从事播音主持工作,或在政府、企事业单位承担宣传策划、口语教育等任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下设“融媒体播音主持”和“口语传播与教育”两大方向,前者聚焦新媒体技术应用,后者侧重语言文化传播能力,形成差异化培养路径。
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核心课程包括:
- 播音主持艺术导论、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夯实语言表达基础;
- 广播节目播音主持、电视节目播音主持:强化全媒体场景适应能力;
- 传播学原理、新闻采访与写作:扩展跨学科知识储备。
教学模式采用“以赛促教、以项目促教”的实践导向,通过实训项目、专业竞赛和社会服务打通课堂与行业需求。例如,学生参与纪录片创作、经典诵读大赛等活动,作品曾登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平台,并获金海棠奖、金辰奖等国内外奖项。
师资力量与资源支持
专业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比高,拥有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得主、省级教学名师及行业资深从业者。教师团队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8项,出版学术专著13部,科研成果直接反哺教学。学院配备多功能演播厅、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等设施,并与云南广播电视台、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共建实习基地,确保学生接触行业一线技术标准。
实践平台与竞赛成果
学生通过三类实践路径提升能力:
- 校内实践:参与校园广播站、红色经典诵读项目,作品《红船颂》《我的祖国》等获国家级展播;
- 行业联动:进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等机构实习,参与舆情分析、融媒体内容生产;
- 国际交流:依托云南地缘优势,开展南亚东南亚戏剧与影视艺术研究,培养跨文化传播能力。
近年来,学生在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6项,省级58项;纪录片作品《洱海鱼鹰》《药王传奇》等登陆主流媒体,展现专业实践成果。
就业前景与社会影响
毕业生就业方向覆盖传统媒体、新兴融媒体平台、政府宣传部门及教育培训机构。数据显示,专业在2023年全国本科排名中位列第26名,属于中国区域一流专业。其就业竞争力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政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使学生具备行业适配性;二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等社会服务项目提升职业素养。学院推普工程覆盖15万人次,获教育部“先进集体”称号,彰显专业社会贡献度。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