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立足云南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传媒行业需求,以培养兼具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该专业入选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传媒学院与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广播电视台等机构共建的实践平台,构建了覆盖影视创作全流程的教学体系。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能通过大量实践项目提升策划、拍摄、剪辑等核心技能,服务云南高质量发展并辐射南亚东南亚地区。
在课程设置上,专业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融合模式。核心课程包括影视摄像、视听语言、剧本创作基础、纪录片创作等理论课程,同时设置非线性编辑制作技术、电视节目导播等实践性课程。例如,纪录片创作和DV创作训练课程通过真实项目驱动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从选题到成片的完整流程。此外,课程体系融入新媒体概论和融媒体技术内容,适应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跨平台内容生产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三层次”能力培养框架:
- 基础技能训练:通过摄影创作、高清摄像实训等实验课程夯实技术基础;
- 综合能力提升:依托校内外联合实习基地完成广播剧创作、电视晚会编导等综合项目;
- 创新应用拓展: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国际专业赛事,近五年师生作品在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等平台获奖23项。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具备独立创作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师资力量方面,学院拥有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60%,其中包含获得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的行业专家。教师团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出版专著13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特别在纪录片领域,教师带领学生完成的《洱海鱼鹰》《纳西猎鹰》等作品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实现教学成果的社会价值转化。这种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确保课程内容始终紧跟行业前沿。
就业方向上,毕业生可在广播电视机构、融媒体中心、文化传播公司等领域从事策划、编导、制作等工作。数据显示,近三年学生参与制作的节目在云南卫视播出率达82%,部分优秀毕业生进入新华社、湖南卫视等媒体。专业特别注重国际化视野培养,开设中外电视比较课程,组织学生赴东南亚交流采风,为参与南亚东南亚影视合作项目储备跨文化传播能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