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大学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建于2009年,是西藏自治区首个同类本科专业,2021年获批西藏自治区一流专业建设点,2023年在全国高校专业排名中位列第26位,属于中国区域一流专业。该专业以培养具有藏汉双语能力和全媒体实践技能的复合型语言传播人才为核心目标,形成了融合民族特色与现代传播技术的独特教育体系。其毕业生不仅活跃于中央及地方广电媒体,还在文化创意产业和企事业单位中展现专业价值。
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该专业致力于为西藏及中西部地区输送适应现代传播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方向涵盖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出镜记者及文化传播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核心课程包括:
- 普通话与发声(语音标准化训练)
- 语言表达基础(即兴表达与逻辑思维)
- 广播电视播音实务(新闻播报与专题节目主持)
- 全媒体视听作品创作(短视频策划与直播技术)
- 藏语播音(民族语言传播特色课程)
通过演播室、虚拟演播室、形体训练室等先进设施,学生可参与年度专业汇报演出和校内外实践项目,强化镜头前表现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就业前景与行业认可
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主要流向广电媒体、网络传媒、文化传播公司及党政机关宣传部门。近年典型案例包括:
- 30余名毕业生进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西藏电视台等主流媒体
- 创业团队成立纪录片公司、影视制作机构
- 部分学生通过藏汉双语优势参与涉藏国际传播项目
行业评价显示,该专业毕业生以扎实的业务能力和民族文化理解力受到用人单位青睐,尤其在涉藏舆论传播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学资源与学科支撑
专业依托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22年获批)和西藏民族文化传播研究方向,形成本硕贯通培养体系。师资团队包括:
- 6名专职教师(含1名高级职称、2名博士在读)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教师
-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播音主持专委会理事单位成员
合作方面,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学生可赴陕西高校交流学习,并参与西藏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实训项目。
招生要求与选拔机制
报考该专业需满足以下条件:
- 身高要求:男生≥170cm,女生≥160cm
- 视力标准:矫正视力≥0.5,无色盲色弱
- 语言能力:普通话标准,发音器官无缺陷
- 年龄限制:未婚且不超过25周岁
专业考试分为初试与复试: - 初试内容:自我介绍(30秒)、自备稿件朗诵、才艺展示
- 复试环节:指定稿件播读、即兴评述、模拟主持、考官提问
录取时按专业成绩从高到低排序,文化课需达西藏艺术类本科线。
特色化培养路径
专业实施藏汉双语教学,开设《西藏民俗文化》《藏语播音》等特色课程,建设西藏语言艺术协会会长单位。通过“西藏传播”研究平台,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教学,例如:
- 组织学生参与藏历新年晚会双语主持
- 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听传播案例库
- 联合西藏媒体开展高原地区户外直播实训
这种地域性与时代性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其成为全国少数民族播音主持人才的重要孵化基地。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