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专业创办于1981年,是学校历史悠久的重点学科之一。经过四十余年发展,该专业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服务民族地区经济为特色的教育体系。依托国家民委与甘肃省共建的区位优势,专业建设既注重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又强调实践能力与区域经济研究的结合,为西部地区输送了大量财经类人才。下面从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实践平台及培养方向五个维度展开分析。
学科基础与课程体系方面,该专业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为理论基石,构建了涵盖宏观与微观经济分析的完整课程框架。核心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同时设置经济史、经济学说史等学科史论课程以强化人文底蕴。值得注意的是,其课程设置突出民族地区经济研究特色,例如在《发展经济学》中融入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案例分析,并通过经济管理数学基础等课程强化定量分析能力。
师资力量与科研成果呈现"老中青结合"的特点。现有专任教师46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6人,拥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甘肃省领军人才等称号的学者占比超过30%。近五年教师团队发表CSSCI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研究成果如《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转型的调查研究》获全国民族工作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学科带头人马子量教授团队聚焦民族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经济领域,建立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研模式。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体现"校企协同"特色。学院配备金融综合实验室、国际贸易与物流实验室等实训基地,与甘肃省内20余家金融机构、商贸企业建立实习合作。创新型培养模式包括:
- 中阿国际商务创新人才实验班: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强化跨境贸易实务能力
- 金融理财创新人才实验班:通过模拟证券交易、理财规划等实战训练提升职业素养
- 田野调查项目:组织学生赴祁连山区等地开展牧区经济转型等课题调研
人才培养方向具有明确的区域服务导向。专业定位为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主要流向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及民族地区企事业单位。数据显示,金融学作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其毕业生在宁夏等地的银行、证券机构就业竞争优势显著。近年来更增设数字经济硕士点,推动传统经济学与大数据技术的交叉融合。值得关注的是,学校通过双语教学和国际学术交流(如与英国朴茨茅斯大学合作)拓宽学生视野,但相比东部高校,国际化课程体系仍有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