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双高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其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以“医育结合·四托一体”培养模式为核心,依托学前教育省级品牌专业群优势,构建了涵盖医学、教育、管理的复合型课程体系。该专业面向0-3岁婴幼儿养育照护需求,通过校企政社研多维合作,整合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资源,形成从理论学习到岗位实践的闭环培养链条,旨在解决托育行业人才短缺、专业能力薄弱等痛点。
一、以“医育结合”打通跨领域人才培养壁垒
专业课程设置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将婴幼儿生理基础、疾病预防与护理等医学知识与早期教育指导、家园共育等教育技能深度融合。例如,婴幼儿回应性照料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生活护理与互动引导的双重能力,而婴幼儿伤害预防与处理课程则结合急救技能与安全教育,实现“健康保障+全面发展”的双重目标。这种跨界融合不仅响应了托育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契合了国家关于“托幼一体化”的政策导向,如每千人口托位数提升至4.5个的规划目标。
二、构建“四托一体”的协同育人生态
专业通过整合国家重托、行业依托、教育寄托、家庭嘱托四大维度,形成立体化培养框架:
- 国家战略层面:对接《“十四五”规划》托育服务目标,参与托育机构核心课程标准制定,推动行业规范化;
- 行业需求层面: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凯迪爱莉托育中心等103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开发“育护养管”岗位能力模块化课程;
- 教育创新层面:实施“三线并进、保教融合”课程体系,将1+X证书(如幼儿照护、母婴护理)考核与技能竞赛融入教学,2024年学生考证通过率达96%;
- 家庭服务层面:通过婴幼儿家园共育课程培养沟通能力,助力托育机构与家庭建立科学育儿协作机制。
三、以“六边形”教育资源支撑实践能力转化
专业拥有22个校内实训室,覆盖卫生保健、感统训练、虚拟仿真等场景,其中智能婴儿照护实训室可模拟真实托育环境下的突发事件处理。实践教学采用“三阶递进”模式:
- 认知阶段:通过蒙特梭利环境创设、亲子游戏指导等课程夯实基础;
- 技能强化:依托托班课程实训和岗位实习,在合作机构完成从生活照料到机构管理的全流程实操;
- 创新应用:引入人工智能辅助照护系统,探索数字化托育服务新场景。近三年,学生在全国托育职业技能竞赛中获保育师团队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印证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四、多维赋能推动“新质托育人才”供给
专业通过中高本贯通培养(如3+2专本衔接)和产业教授导师制(如聘请中国婴幼儿养育照护专委会专家),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同时,作为青岛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学院牵头制定地方托育机构运营管理标准,并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例如开发托育机构品牌与文化建设等拓展课程。在政策红利驱动下,青岛市2024年新增6000个普惠托位,专业毕业生可优先进入备案托育机构、妇幼保健院等岗位,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96%以上。
该专业通过跨界融合、生态协同、资源迭代三大路径,不仅解决了托育行业“量”的缺口,更以规范化、专业化、数字化的创新实践,为区域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职教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