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的古典文献学专业以其鲜明的应用型特色在同类院校中脱颖而出。该专业在2023年校友会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中,位列中国语言文学类别应用型专业全国第一,依托国家级古籍保护中心人才培训基地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构建了古籍修复、数字化技术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从古籍修复实验室到纸质文物数字化平台,从非遗技艺传承到跨省古籍普查实践,专业通过“传统+现代”的双轨培养模式,致力于破解古籍保护领域的人才短缺难题。
应用型培养体系: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专业核心课程围绕古籍修复、版本学、目录学等传统学科展开,同时嵌入文献数据库设计、数字文本处理、古籍信息系统开发等数字化课程。特色实验室集群是其实践教学的关键支撑:
- 古籍修复实验室通过课程实验与专业实践,教授手工修复技艺;
- 数字化文献实验室配备古籍数字化系统,开展数据采集与资源库开发;
- 纸质文物保护实验室利用化学分析与物理强度测试设备,为数字化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社会服务与产学研协同
专业深度参与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累计派出180余人次赴全国15家古籍馆藏单位,完成近20万册古籍编目。与南京图书馆、南京博物院等机构共建实习基地,形成“普查-修复-数字化”全链条实践体系。非遗传承方面,开设“造纸与印刷”课程,引入雕版印刷技艺现场教学,并举办非遗市集、大师课等活动。
就业方向与职业发展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全国各级古籍保护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及档案馆,从事古籍修复、文献整理、数字化资源开发等工作。典型职业路径包括:
- 古籍修复师(如天一阁博物馆谢龙龙、国家图书馆王欣蕊);
- 文献数字化工程师;
- 文化遗产管理机构技术专员。专业通过“团队导师制”强化就业指导,近5年平均就业率超90%。
师资与科研支撑
专业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9人,组建了涵盖文献学、文物保护、数字技术的跨学科团队。文献保护研究所由南京图书馆专家、非遗传承人及校内学者共同构成,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级课题40余项,横向经费超30万元。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纸质文物耐久性测试、古籍再生性保护等实践领域,形成“以研促教、以教带产”的良性循环。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