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工学院研究生院依托盐龙湖先进技术研究院这一创新载体,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产教融合培养体系。作为盐城工学院与盐城国家高新区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该院自2022年2月成立以来,通过10000平米教学场地和8000平米人才公寓的硬件支撑,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资源整合,形成了集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综合平台。特别是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研究院通过校地融通的创新机制,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研究院推行校地联动产教融合培养路径,建立了以实践为导向的工程硕士培养体系:
- 双导师制:配备学术导师与企业导师,202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现场为30余家企业导师颁发聘书
- 项目驱动学习:累计获批19项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完成154项结题成果,包括32篇SCI论文和79项发明专利
- 分层培养体系:根据学硕94人、专硕387人的差异化培养目标,设置理论课程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模块
二、科研创新平台的立体构建
研究院通过8个研究团队+1个外国专家工作室的架构,形成多维度科研支撑:
- 人才集聚:现有115名研究人员,其中博士占比71.3%(82人),高级职称人员57.4%(66人),并引入7名外国专家
- 成果产出:近三年累计发表162篇SCI论文,申请专利113件,其中22项专利已在盐都区实现产业化
- 经费保障:科研到账经费突破4000万元,支撑了150余项科研项目的实施
三、校地协同的生态闭环
高新区通过"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和"都智汇"优才计划,构建了人才培育的完整生态链:
- 空间载体:打造"都U+"人才社区,为研究生提供包含共享实验室、学术交流中心的现代化学习空间
- 政策支持:设立专项助学金,在2024级迎新中为困难学生发放"爱心礼包"及助学金
- 产业对接:与5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近三年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超40项
这种深度协同机制使研究生培养直接对接产业需求,2024年录取的481名研究生中,专硕比例达80.5%,其研究方向与高新区主导产业契合度超过90%。通过平台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三共"模式,研究院正成为长三角地区产教融合的示范标杆。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