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工学院近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展现出鲜明的产教融合特色。作为民办本科院校,该校将人工智能定位为核心发展方向,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前沿课程设计及实践平台搭建,形成了从基础理论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培养体系。这一体系既注重数理基础与认知科学的学术积淀,又强调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场景的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了"育技更育人,专业更职业"的办学理念。
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专业以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三大领域为核心,形成了阶梯式课程群。低年级学生需掌握Python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等基础技能,中高年级则进阶至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模式识别等专业课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模块中嵌入了AI伦理与社会人文相关课程,如《人工智能哲学基础与伦理》《人工智能、社会与人文》等,这在同类院校中具有创新性。通过这种"技术+人文"的交叉培养,学生不仅能掌握算法开发能力,更能理解技术应用的社会价值。
产业协同创新是该校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特色。与华为共建的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已建成三大研发中心:昇腾AI研发中心聚焦智能驾驶与工业质检,鸿蒙智能物联研发中心开发智慧家居系统,AI场景应用研发中心覆盖农业沙盘与城市模型。校企联合开发的MDC车规级小车教学平台,将华为智能驾驶计算系统直接引入课堂,学生可基于真实设备进行二次开发。这种"教室即实验室,实验室即车间"的模式,使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实践教学体系呈现多层次架构:基础层依托人工智能创作坊,通过AIGC数字内容生成、三维场景重建等项目训练基础技能;进阶层在行业数字化适配中心承接企业真实项目,如低空经济区的无人机调度系统开发;创新层则通过脑机接口灵巧手、复合协作机器人等尖端设备的开源开发,培育学生的原始创新能力。配套的HCSD校园实践活动与HCIA认证体系,形成了"课程学习-项目实践-行业认证"的完整闭环。
就业生态圈建设方面,学校构建了多元化出口通道。毕业生既可进入智能制造、智能硬件领域从事产品研发,也能在智慧农业、智慧教育等新兴行业进行技术赋能。据培养方案显示,超30%的核心课程由企业工程师授课,华为云生态合作伙伴直接参与毕业设计指导,这种深度协同使超半数学生毕业前即获得头部企业实习机会。对于学术深造方向,专业特别强化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开发等硬核课程,为攻读智能计算、认知科学等研究生方向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