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其教育技术学专业依托师范学院的深厚底蕴,致力于培养兼具教育理论素养与技术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立足民族地区特色,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的融合,形成了“理论+实践+创新”的多维培养体系,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输送了大量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聚焦双线发展
专业以“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与“数字化资源开发能力”为核心培养方向,强调思想政治信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学生需掌握教学设计、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等前沿技术,同时具备扎根基层的教育情怀,目标定位于培养中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及教育信息化管理人才。例如,课程设置中明确要求掌握教育大数据分析与移动APP开发,体现了技术应用的深度拓展。
课程体系体现交叉融合
专业课程分为三个层次:
- 基础理论层:包括教育技术学导论、学习科学与技术等,夯实教育理论与技术原理基础;
- 技术实践层:设置影视拍摄与制作技术、三维动画制作等实操课程,依托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创客实验室等平台强化技能;
- 创新拓展层:通过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机器人与创客教育项目实践等课程培养跨界创新能力。这种“理论-工具-场景”的递进式课程结构,有效衔接了教育需求与技术发展。
实践平台强化产教协同
专业建有虚拟演播室、微课录制教室等9类实验室,并设立“梦想DV社团”等实践平台。学生参与教育技术活动月、校企合作项目,完成从课件开发到教育电视节目制作的全流程训练。例如,第十一届技术活动月中,学生作品涵盖AI辅助教学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等方向,展现了技术转化能力。这种“以赛促学”模式使实践学分占比超过总学分的35%。
师资团队凸显民族特色
12人组成的专任教师队伍中,包含省级教学名师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7人,研究方向覆盖民族教育信息化、跨境数字资源开发等领域。团队主持朝鲜族中小学数字化资源建设等省级课题12项,出版教材《延边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将区域特色融入教学案例。教授赵国宏的民族文化心理学研究,更成为专业差异化发展的学术支点。
就业出口呈现多元态势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三大领域:
- 基础教育领域:53%任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或教研员;
- 数字媒体行业:28%进入电视台、教育科技公司从事资源开发;
- 继续深造路径:年均10%保送至北师大、华东师大等高校,部分赴韩日攻读教育工学硕士学位。2024届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跨文化沟通能力与技术整合能力满意度达91%。
通过“民族性+技术性”的双重基因培育,延边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构建了独特的人才培养生态,既回应了边疆地区教育信息化需求,又为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提供了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