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大学作为陕西省重点建设的“双一流”培育高校,近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该校依托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与“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聚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构建了涵盖教学、科研、产业协同的全链条体系。其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不仅配备深度学习算力平台和AI教学实践基地,更通过校企合作、区域资源整合等举措,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育人模式,为破解我国500万人工智能人才缺口提供了创新实践样本。
学科建设:“软硬协同”的立体化布局
陕西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专业以语音信号处理、模式识别和深度学习为核心方向,延伸拓展类脑智能计算、跨媒体智能等前沿领域。专业课程体系强调信息交叉协同,依托校内人工智能研究院与智能语音千人工作室,构建了涵盖算法开发、硬件控制、系统设计的实践场景。例如,通过机器视觉与智能车控制实验平台,学生可完成从AI算法调试到工程落地的全流程训练。这种“理论-实践-创新”的闭环设计,使毕业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国家级赛事中屡获一等奖。
产教融合:“直通产业”的校企合作生态
为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的挑战,学校与科大讯飞共建陕西省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与清华大学旗下西安交叉核心院联合打造人才培养平台,并与陕汽集团合作开发自动驾驶技术。这种深度合作模式带来三方面优势:
- 课程内容动态更新,确保教学与产业需求同步;
- 实践项目直接对接企业需求,如某学生团队研发的AI系统已实现月均百万级经济效益;
- 就业通道高效贯通,毕业生可进入中兴、深信服等头部企业,或通过本硕分流培养机制进入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深造。
区域赋能:“硬科技之都”的资源集聚效应
立足西安这座人工智能发展指数全国前十的创新城市,陕西科技大学充分释放区位优势。一方面,学校融入地方智能语音、机器视觉产业链,将科研方向与区域产业升级需求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借助西安丰富的科技企业集群,构建起“高校-企业-研究院”协同创新网络。这种深度绑定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使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生在本地就业市场具有显著竞争力,同时为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共建单位输送了大量复合型人才。
未来布局:“可扩展”实验室与人才战略
学校正在建设的综合性人工智能实验室,采用模块化设计预留后期扩展空间,计划发展成为集教学、研发、创新孵化于一体的实践基地。这一平台将服务自动化、机器人工程等关联专业,通过共享算力资源与实验数据,推动跨学科交叉创新。在人才培养层面,专业持续强化智能软硬协同能力培养,重点培育能适应AI大模型时代的工程师,其课程设置已涵盖协同控制优化决策等前沿技术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