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大学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以"多能力、模块化"培养模式为核心,围绕国家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需求,构建了覆盖人工智能全产业链的育人体系。该专业通过深度学习实训、机器学习实训等实践环节,结合人工智能实验室与大数据实验室等硬件支撑,培养具有数据思维和智能软件开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近年,学生在河南省大学生机器人竞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凸显专业教学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三个层次:
- 基础理论层:包括人工智能导论、Python程序设计等课程,夯实编程与算法基础;
- 技术进阶层: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课程掌握核心算法应用;
- 实践创新层:依托人工智能应用开发实训与机器人智能视觉感知课程,完成从理论到产品的转化。这种阶梯式培养路径使学生既能理解卷积神经网络等底层原理,又能熟练使用TensorFlow等工具进行模型部署。
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工作过程导向"教育理念,构建了独特的四维培养机制:
- 项目化教学:将企业真实案例转化为课程设计,如智能避障循迹小车开发项目;
- 竞赛驱动:组织学生参与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工程化应用赛等国际赛事,2024年参赛团队曾获2项省级一等奖;
- 校企协同:与北京新大陆等企业共建云边端应用开发实训平台;
- 双师指导:由企业工程师与专业教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近三年毕业课题中智能系统集成类占比达68%。
就业方向呈现显著的双轨特征:在人工智能系统集成与运维领域,毕业生可从事模型转换、AI应用部署等工作;而在人工智能应用开发与服务方向,主要聚焦计算机视觉和语音识别技术的产品化落地。根据2023年就业质量报告,该专业毕业生在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2%以上,平均起薪达5200元/月,显著高于河南省专科平均水平。
专业建设紧跟技术前沿,2023年引入生成式AI教学模块,增设大模型微调技术实训项目。通过数据清洗与特征提取、算法训练与性能评估等教学单元的系统训练,学生可独立完成从数据标注到模型上线的完整开发流程。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团队开发的智能巡检系统获得技术创新奖,印证了教学改革的前瞻性。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