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学院的音乐表演(民族器乐)专业以戏曲音乐为根基,构建了独特的教学体系。该专业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2025年计划名额为28名,涵盖二胡、板胡、古筝、扬琴等十余种民族乐器方向,旨在培养兼具民族器乐演奏技能与戏曲音乐理论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主修与副修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传统器乐技法,还能深入理解戏曲音乐的文化内核,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
培养目标与课程特色
专业以“一专多能”为核心理念,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主修乐器的演奏技巧,并通过副修乐器拓展技能广度。课程体系包含乐理与视唱练耳、和声基础、戏曲锣鼓经等基础理论课程,同时设置剧目音乐演(伴)奏、戏曲唱腔模唱等特色实践课程。例如,戏曲音乐应用基础课程通过分析京剧、地方戏的锣鼓经与曲牌,强化学生对戏曲音乐结构的认知,而戏曲唱腔模唱则通过模仿经典唱段,提升演奏中的戏曲韵味表达能力。
教学模式与创作实践
教学采用“四位一体”模式(教学、实践、科研、创作联动),强调戏曲化教学的深度融入。学生需参与原创戏曲音乐作品的创排,例如以京剧板式结构为灵感创作的器乐独奏曲,或结合地方剧种音乐元素的重奏作品。具体流程包括:
- 理论学习:掌握戏曲音乐的历史脉络与创作规律;
- 技法训练:通过主修乐器精进演奏技术;
- 合奏实践:在民族器乐合奏课中模拟职业乐团协作;
- 创新转化:将戏曲音乐素材转化为现代器乐作品。
师资力量与学术支撑
音乐系汇聚了宋飞(二胡)、牛长虹(板胡)等国家级演奏家与学者,形成“教学-创作-研究”一体化的导师团队。教师团队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如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戏曲音乐传承发展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反哺教学。此外,学院定期举办中国弓弦艺术节、“戏韵管弦”系列音乐会,为学生提供与行业名家同台演出的机会。
就业方向与竞争优势
毕业生主要面向专业文艺院团、艺术院校及文化管理机构。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
- 戏曲院团适配性:熟练掌握戏曲伴奏技巧,能快速融入京剧、昆曲等传统剧种的乐队编制;
- 多元发展潜力:通过音乐制作、文化活动策划等课程,具备跨领域创作与管理能力;
- 学术研究基础:依托戏曲音乐史、剧种唱腔分析等课程,为深造提供理论支撑。近年来,该专业学生在全国青少年民族器乐教育教学成果展示等赛事中屡获佳绩,印证了培养体系的实效性。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