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艺术学院舞蹈表演(表演与教育)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广西优势特色专业,自2003年设立以来,始终以培养兼具表演能力与教育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该专业依托学校深厚的艺术教育传统,结合区域文化特色与国际化视野,构建了“以演促教、以教带创”的培养体系,形成了覆盖基础教育、舞台实践、文化研究的多维度教学框架。其毕业生在舞蹈表演、教学、创作等领域表现突出,就业率长期稳定在90%以上。
课程体系是专业的核心支撑。主干课程包含中国古典舞基本功、中国民族民间舞、广西民族民间舞、剧目排练等实践类课程,同时融入东盟舞蹈等特色内容,强化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理论课程如舞蹈编导基础理论、动作分析等则为学生提供学术研究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注重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开设《广西传统舞蹈文化》等课程,并通过“中国—东盟民族舞蹈艺术创作与展演研究中心”推动教学与科研融合。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凸显“服务社会”导向。学生需完成以下核心实践:
- 舞台表演实践:参与国家级重大演出如央视春晚、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建党百年《伟大征程》史诗等;
- 教学实践:通过中小学实习、舞蹈普及教育项目积累教学经验;
- 文化服务:投身非遗传承、公益演出及东盟文化交流活动。据统计,90%以上师生参与过国家级或自治区级艺术展演,形成“课堂—舞台—社会”的良性循环。
教学科研成果体现专业深度。近年来获批国家艺术基金7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3项,创作作品在“桃李杯”“荷花奖”等赛事中斩获国家级奖项15项。代表性作品如《山娃仔》《打蓝靛》等,均以广西民族文化为创作根基,展现专业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能力。教材建设方面,出版《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等13部专著,构建起民族舞蹈理论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成效通过就业路径清晰呈现。毕业生主要流向:
- 教育领域:中小学舞蹈教师、高校专业导师;
- 艺术团体:专业院团演员、编导;
- 文化机构:非遗保护、艺术策划等岗位;
- 国际交流:依托东盟舞蹈研究优势参与跨境文化项目。数据显示,毕业生在舞蹈教育、文化管理等领域的职业发展呈现“一专多能”特征,部分学生创立舞蹈工作室,推动民间艺术市场化。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