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学院自2023年获批开设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以来,已成为福建省首个、全国第二批设立该专业的高校。作为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土木交通工程的新工科专业,其以培养适应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领域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依托工程结构智能建造与监控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构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学体系。该专业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列全国第3名,获评B类学科评级,展现了强劲的发展潜力。
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
该专业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为核心技术支撑,课程体系呈现鲜明的交叉学科特征。基础课程涵盖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传统工程学科,同时引入Python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智能感知与数字信号处理、智能施工与装备等前沿技术课程。例如,学生需掌握无人机巡检、云端AI模型训练等技能,并通过路桥BIM技术与应用课程实现数字化设计与施工的融合。这种课程设计使毕业生具备双重能力:既能解决传统工程问题,又能胜任智能运维、算法研发等新兴岗位。
实践创新与技术应用
实践教学是该专业的突出亮点。2025年寒假期间,学生团队赴三明沙县机场开展智能检测实践,运用YOLO系列算法训练病害识别模型,最终实现坑洞病害识别准确率83.5%,并研发了机场跑道病害智能检测系统1.0版本。此外,学院连续举办两届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学术论坛,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杨永斌等专家参与,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这类实践将智能结构实验与检测、交通管理与控制等理论转化为实际工程解决方案,强化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与科研支撑
学院拥有三大省级科研平台:工程材料与结构加固实验室、竹资源开发利用实验室、工程结构智能建造与监控实验室,实验设备总值超2000万元。师资队伍中博士占比44%,包含闽江学者讲座教授、福建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人才,并聘请27名行业专家参与教学。科研方面,团队在智能施工装备研发、结构健康监测等领域取得突破,近三年承担教学科研项目273项,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13项省部级奖项。
就业前景与社会反馈
随着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加速,该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智能施工组织设计、交通管控系统开发、工程结构全寿命智能运维等工作,就业方向覆盖勘察设计企业、交通管理部门及科技公司。2024年数据显示,学院整体就业率连续三年超95%,部分学生进入福建一建集团、闽晟城建等合作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用人单位评价其毕业生“兼具工程素养与数字技能”,尤其在BIM技术应用、算法优化方面表现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