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自2023年获批以来,依托广东省高性能覆铜板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和铜箔产业学院的产业资源,构建了"基础理论+产业实践+科研创新"的三维培养体系。该专业聚焦新能源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领域,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培养具备材料研发、工艺设计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24年新增为学士学位授予专业后,更以70.59%的博士师资比例和材料与化工学科的省级重点学科优势,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路径。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专业围绕材料科学基础和材料工程基础两大核心,建立三级课程模块:
- 基础理论课程:如物理化学、材料力学和材料现代分析方法,奠定学科知识框架
- 方向特色课程:设置高分子合成工艺、新能源材料和铜箔材料制备技术等产业导向课程
- 实践创新课程:依托化工仿真虚拟中心和CCFA-广东超华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材料成型加工、性能检测等实操训练。这种"理论-应用-创新"的阶梯式课程结构,使学生在掌握材料成分-结构-性能关系的基础上,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专业实施"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校内教师团队包含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曹人平教授领衔的科研骨干,校外聘请央企高级工程师进行实践指导。通过铜箔产业学院的"博敏班"和"覆铜板微专业"项目,将企业真实研发案例融入教学,例如在2024年开展的聚合物反应工程课程中,学生参与开发新型电子封装材料的热传导优化方案,直接应用于合作企业的生产线改造。
就业导向方面,专业构建"三位一体"发展通道:
- 科研深造:2024届毕业生升学率达17.5%,多人进入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攻读硕士
- 产业就业:毕业生在新能源电池材料、电子铜箔、高分子复合材料等领域就业比例达82%,对接梅州"中国铜箔之都"建设需求
- 创新创业:依托粤东北新型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孵化学生项目,2024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等离子体科技创新竞赛国家级一等奖。
该专业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与地方政府共建硒材料联合实验室,将稀土光功能材料研究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项目。这种"学科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更形成"教学-科研-服务"良性循环,为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产业发展持续输送高素质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