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紧密围绕物联网技术链与产业链发展需求,形成了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教学环节,通过嵌入式系统实验室、RFID实验室等6个专项实验室构建实践教学网络。课程设置覆盖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协议、智能设备开发等关键技术领域,同时结合人工智能研究成果培育复合型技术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具备规划、设计、实施能力的物联网专业人才。
在培养体系构建上,专业采用“全程监控+多元评价”的闭环管理机制,通过三个阶段实现能力跃升:
- 基础理论夯实阶段:重点学习数字逻辑、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等底层技术
- 专业技术强化阶段:聚焦嵌入式系统开发、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等核心课程
- 工程实践应用阶段:依托校企共建项目完成从方案设计到系统集成的全流程训练
课程体系突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征,设置三大课程群:
- 感知层技术:包括传感器原理及应用、RFID射频识别等硬件开发课程
- 传输层技术:涵盖物联网通信技术、无线组网协议等通信架构课程
- 应用层开发:涉及Java面向对象编程、移动应用开发等软件设计课程通过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等计算机核心课程筑牢基础,结合智能家电、工业控制等产业应用场景设计实践环节。
就业渠道呈现多元辐射态势,毕业生可进入三类发展通道:
- 技术研发岗:在智能家居企业从事通信架构设计,在数字公司主导物联网协议开发
- 系统集成岗:参与自动化企业的工业物联网平台搭建,承担设计院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制定
- 学术研究岗:进入科研机构开展边缘计算、传感器网络优化等课题研究
专业建设特色体现在双元育人模式创新,通过引企入校建立“校中厂”实践基地。与腾讯云、华清远见等企业共建的实训平台,使学生直接参与智能监测系统、RFID仓储管理等真实项目开发。近三年累计投入实验室设备价值超千万,支持学生完成智能农业监测、车联网定位系统等创新课题,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率达27%。
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四维监控机制:
- 教学过程动态评估:通过课堂实录系统分析教学效果
- 企业导师参与考核:引入项目答辩制评价实践能力
- 毕业生质量追踪:建立5年职业发展数据库
- 课程标准动态调整:每学年根据技术演进更新30%实验项目这种“评价-反馈-改进”循环机制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保持同步,近年来专业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考研升学率突破15%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