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学的环境设计专业立足艺术学领域,以培养室内设计和环境设计双轨并行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思维训练与实践强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形成独特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美术学院学科交叉优势,在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践平台等方面展现出鲜明特色,近年通过优化课程结构与教学资源整合,持续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专业定位与培养方向聚焦于室内与环境设计领域,强调创意能力与工程实践的平衡培养。学生需掌握建筑制图、材料施工工艺等硬核技能,同时通过艺术概论、美学等理论课程提升审美素养。培养方案明确要求毕业生具备从项目策划到施工落地的全流程设计能力,注重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例如计算机辅助制图和数字化环境设计软件的应用训练。
课程体系呈现多维度融合特征:
- 基础技能课程:素描、色彩、透视学等夯实造型基础
- 专业核心课程:建筑制图、环境规划、展示设计等构建设计思维框架
- 技术应用课程:建筑模型制作、数字化软件操作强化实践能力
- 文化素养课程:中外建筑史、民间艺术研究拓展文化视野特别设置的项目实战课题贯穿四年学习,要求学生完成从设计构思到施工报告的全流程实践。
师资团队由13名专业教师组成,其中副高职称5人,硕士生导师3人,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梯队。董枫教授领衔的团队在景观艺术与综合材料研究领域成果显著,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奖项超600项。教师普遍具有双师型背景,既能开展理论研究,又能指导实际工程项目,这种师资配置有效支撑了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
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三个创新维度:
- 材料工艺实验:通过建筑装饰材料分析实验室,掌握新型材料性能
- 跨学科项目协作:依托综合大学优势开展建筑、园林等多专业联合设计
- 国际赛事参与:组织学生参加米兰设计周等竞赛提升创新能力毕业生就业数据显示,超半数学生进入设计机构担任主创设计师,部分成长为行业领军人物,印证了该专业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实现成效。
在持续改革中,专业通过课程模块动态调整和校企合作深化不断优化培养方案。最新引入的虚拟现实设计模块和BIM技术课程,正推动传统环境设计向智慧空间设计转型。随着国家对环境艺术领域人才需求增长,该专业在保持传统优势基础上,正着力打造绿色设计与数字技术融合的新发展方向。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