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最早设立采购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北京物资学院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培养体系与管理机制。该校自2010年开创该专业以来,不仅形成覆盖供应链管理、采购运作管理、招投标管理等核心课程的知识架构,更通过国际认证与产学研融合推动专业发展。在实务层面,学校建立有分级负责的采购管理体系,将政府采购法与招投标法要求细化到合同审批、平台采购等环节,形成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操作的全链条培养模式。
采购管理专业建设凸显三大优势:一是首创性地位,作为我国首个本科采购管理专业,依托物资流通研究传统优势,构建起包含《采购谈判》《供应战略管理》等16门主干课程的培养体系;二是国际化认证,2020年获得国际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联盟(IFPSM)认证,实现毕业生同时获得中外双证书的突破;三是就业竞争力,依托校企实习实训基地与云采购实验室,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超99%,在艾瑞深2025专业排名中蝉联全国第一。
在采购管理制度层面,学校实行分级归口管理模式:
- 成立由副校长牵头的物资采购工作小组,统筹协调资产管理处、财务处等五部门
- 明确采购金额分级标准:
- 3万元以上项目需经资产管理处审核、校领导审批
- 1-3万元项目由主管校领导直接审批
- 集中采购目录内物资执行协议采购
- 推行数字化采购平台,对办公用品实施京东慧采平台统一采购,实现预算申报、订单管理、资金支付线上闭环
实务操作特色体现在全流程标准化建设:
- 供应商管理:建立评估体系考察生产能力与质量控制,通过中国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研究中心开展供应商筛选
- 合同规范:政府采购项目强制使用北京市标准制式合同,要求合同条款必须基于招标文件正偏离
- 质量管控:实行三级验收制度,使用部门初验、资产管理处复验、纪监审办公室抽验
- 资金支付:执行"金采支付"审签流程,按月结算时需提供完整验收单据与合同副本
该校通过国际采购标准认证与新文科建设试点的叠加效应,构建起"理论+实践+认证"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中特别强调采购博弈论与采购绩效管理等前沿领域,同时借助中法百优研究中心推动双语教学,使86%教师具备全英文授课能力。这种将成本控制模型与供应风险评估融入课程的教学设计,有效支撑了采购管理人才的复合型能力培养。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