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于2023年新增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是响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的重要举措。该专业以服务江西“1269”行动计划为导向,结合学校在材料学领域的学科优势(拥有ESI世界排名前1%的学科资源),聚焦新能源材料开发与器件应用,致力于培养具备跨学科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工学门类下的特设专业(代码080414T),其课程体系融合了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等多领域知识,旨在推动清洁能源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目标与学科定位
该专业以“立足南昌,服务江西,面向全国”为定位,培养掌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学生需具备材料开发、制备及器件生产的核心能力,同时能在企业、科研机构从事技术研发、生产管理或教育工作。培养方案强调创新素质与国际视野,注重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能力,例如与企业共建实验室或开展“双导师制”项目实训,以应对新能源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课程体系与核心能力
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两大模块:
- 基础理论课程:包括大学物理、材料科学基础、电化学基础,夯实学生的材料学与能源转化原理知识。
- 应用技术课程:如储能原理与技术、新能源技术概论、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强化材料设计、器件开发及产业化应用的实操能力。
此外,课程还融入半导体物理与器件、表面与界面化学等前沿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
就业方向与行业需求
毕业生主要面向以下领域:
- 新能源企业:从事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材料的研发与生产;
- 科研机构:参与新型储能器件或催化材料的基础研究;
- 教育领域:在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传授新能源技术知识。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新能源行业对具备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和工艺优化能力的专业人才需求持续增长,尤其在江西本地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中,该专业毕业生具有显著就业优势。
专业特色与资源优势
- 学科交叉优势:依托学校材料学(ESI全球前1%)和化学学科资源,构建了材料-能源-环境协同发展的教学体系。
- 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如与储能器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将课堂学习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 政策支持:作为江西省“十四五”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享有地方财政与科研项目的倾斜支持。
- 学位优势: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符合工程技术岗位的资质要求,为职业发展提供更广路径。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不仅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与特色课程设计,更通过产教融合与政策支持,为学生提供了对接产业需求的优质平台。这一专业的设立,既是学校优化专业布局的关键一步,也为区域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了人才活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