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医科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江苏省品牌专业,自1997年与中国矿业大学联合创办医学影像工程专业以来,经过二十余年发展,已成为医工交叉融合的标杆学科。该专业依托医学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徐州市医学仿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涵盖医学影像工程、生物力学、纳米医学等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起与假肢矫形工程专业联合实施大类招生,构建了"厚基础、强实践"的育人模式。
在课程设置上,专业以生物医学工程学为核心,融合医学与工程技术双重视角。基础课程包括人体系统解剖学、生理学和临床医学基础,工科课程涵盖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和医学传感器原理,特色课程如医学影像设备学、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等体现学科交叉优势。实践环节设置电子课程设计、医学影像技术实验等模块,通过32周以上的毕业实习与设计强化工程应用能力。这种课程体系使学生既掌握CT、MRI等医学影像设备原理,又具备医疗仪器研发与维护的实操技能。
科研创新是该专业的突出亮点,学科团队在分子影像探针、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近五年承担8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30余项省部级课题,研发的数字X线机摆位操作训练系统等虚拟教学产品被第三军医大学等10所高校采用,实现300万元技术转化收入。学生可参与小动物PET/CT、三维运动影像捕捉系统等价值1500万元的高端设备实验,并在挑战杯、全国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中屡获殊荣,近三年本科生发表论文62篇。
就业竞争力方面,专业连续三年保持98%以上就业率,毕业生主要进入三级医院影像科、放疗科从事设备管理,或在联影医疗等龙头企业担任研发工程师。校方与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共建研究生工作站,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开展"3+2"联合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深造通道。数据显示,55%本科生参与实验室研究,33名交叉培养硕士生100%进入医疗科技领域,印证了"医工结合"培养模式的市场认可度。
从发展前景看,该专业紧扣"新工科"与"新医科"建设趋势,在淮海经济区医疗资源整合中占据战略地位。通过医学影像与人工智能、康复工程等新兴方向布局,持续推动临床问题解决与技术转化,为区域医疗产业升级输送高层次人才。这种立足区域需求、强化产学研协同的特色发展路径,使其在同类院校中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