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医学院研究生教育始终以医教协同为核心,通过与三级甲等专科医院、综合型医疗机构深度合作,构建起覆盖科研创新、临床实践、学科交叉的全链条培养体系。从2021级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的严谨流程,到2024年与西安市第四医院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再到2025年专硕培养质量提升专项座谈,该校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领域展现出持续创新力。其培养模式既注重理论研究的学术深度,又强调临床诊疗的实践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医学教育生态。
一、医教协同的联合培养机制
西安医学院通过院校共建模式突破传统培养壁垒。2024年9月与西安市第四医院建立的联合培养基地,整合了医院航天城院区行政报告厅、临床实验教学中心等硬件资源,以及巩守平校长团队与石胜彬院长团队的专家力量。这种合作具体表现为:
- 双导师制度:临床医师与高校教授联合指导,如妇产病院副院长刘朵朵担任研究生导师
- 学科交叉平台:依托眼科、精神卫生等优势专科,打造特色研究方向
- 资源共享机制:医院承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职能,与研究生培养形成闭环
二、以质量为核心的全过程管理
在培养质量把控上,该校建立起三级评估体系。以2021级硕士答辩为例,流程设计凸显学术严谨性:
- 预审环节:由戴尊孝主任医师等导师团队初审论文创新性
- 多学科评审:邀请王崴副主任医师等不同机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
- 动态反馈:针对PPT格式、实验设计等细节提出23项改进建议
- 终审表决:采取匿名投票制确保结果公正这种管理模式在2025年专硕培养座谈会上进一步升级,提出强化过程管理和建设高水平导师队伍的新要求,特别针对中药学硕士招生增设了临床实践学分占比。
三、多维度支撑研究生成长
该校通过双轨并进策略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要求论文选题必须结合区域医疗痛点,如陈梦的课题聚焦精神疾病诊治技术优化;在职业素养塑造方面,2024级眼科专硕周泽明等学生需完成不少于800学时的规范化培训。此外,导师队伍建设成为关键抓手:
- 实施导师年度考核制,关联研究生就业质量指标
- 定期举办像王燕处长主讲的导师培训会,更新临床教学方法
- 建立师生互评机制,通过教学评价科采集127项反馈数据优化培养方案
这种培养体系下,研究生不仅掌握认知医学、药物依赖治疗等前沿技术,更在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等实践平台中锤炼出扎实的临床能力。随着培养基地扩建和导师团队扩容,西安医学院正朝着建设西北地区医学研究生教育高地的目标稳步迈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