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范大学自2020年设立人工智能专业以来,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依托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深厚的学科积淀,构建起融合电路与电子学、信号系统与控制、计算机技术和智能算法的跨学科培养体系。作为山西省内较早布局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校,该专业通过产教融合和科研创新双轮驱动,形成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链条,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兼具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专业围绕信息获取-传输-控制技术主线,打造模块化课程结构:
- 基础理论模块:涵盖Python程序设计、人工智能导论、认知科学基础等核心课程,夯实算法与编程能力;
- 专业核心模块:包括机器学习与应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前沿技术课程;
- 实践创新模块:依托50余个专业实验室和5000万元仪器设备,开展智能系统设计与开发实训。特别设立的人工智能实训室与创新实训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深度学习框架应用、智能硬件开发等实战平台。
培养方案突出四维能力塑造:通过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借助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省级重点实验室资源,培育专业研发能力;结合信息技术与智慧教育研究院的跨学科项目,发展系统思维能力;依托236文化协同育人平台,锻造创新创业能力。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华为杯人工智能大赛等赛事中斩获国家级奖项219项,展现出强劲的创新能力。
科研支撑体系呈现三大特色:首先,构建"人工智能+教育"交叉创新平台,依托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开展智能教育测评、自适应学习系统研究;其次,通过山西省新侨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推进智能感知、工业物联网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再次,联合惠普网络实验中心等企业资源,建立覆盖16县市的200多个教学实践基地,实现产学研深度对接。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42项,在SCI一区期刊发表论文36篇,形成显著的技术积累优势。
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化特征:约35%毕业生进入百度、华为等科技企业从事算法工程师岗位;25%选择在科研院所继续深造;特别在智能教育领域,依托学校师范教育优势,20%毕业生投身智慧课堂、教育机器人等教育科技产品研发;另有15%通过校级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科技型企业。数据显示,该专业初次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92%以上,薪资水平位列山西省工学类专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