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川省内较早开设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高职院校,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依托设计与媒体艺术学院的资源优势,构建了以全媒体传播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自2010年设立以来,已形成255名在校生规模,配备14名专兼职教师团队,其中包含教授、副教授及5名双师型教师,并与行业深度融合,实现97%就业率和高专业对口率。其核心特色在于将传统新闻采编技能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培养适应融媒体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
该专业以“校媒协同育人、融媒矩阵实训”为特色,紧密对接国家“十四五”媒体融合发展战略,重点培养全媒体运营师、网络编辑、记者等岗位人才。课程设置突出“采编播一体化”能力,核心课程包括:
- 新闻采访与写作:强化基础采编能力
- 短视频创作与纪录片制作:侧重视觉化叙事
- 网络舆情分析:培养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处理能力
-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实训:通过真实场景模拟提升实战技能课程设计中特别设置数据新闻等前沿方向,并引入苹果一体化实训室、融媒体工作实训室等设备,形成理论教学与项目实践的有机衔接。
教学模式与培养路径
专业实施“2366”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双主体(学校+企业)协同培养,分基础技能→专项能力→综合应用三阶段递进,构建六个教学模块和六个能力提升维度。具体培养流程表现为:
- 第一阶段:通过光影工作室、小片场工作室完成基础采编训练
- 第二阶段:在融媒体实训室开展《人民日报》等央媒报道级别的项目实践
- 第三阶段:进入县级融媒体中心或传媒公司顶岗实习这种“课堂即片场”的项目制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与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斩获一等奖,其作品《篾匠》《在尔玛底村的日子》等曾获省级以上奖项20余项。
师资力量与行业链接
教师团队由翁礼明教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领衔,包含影视编导省级专家蒋璧蔚、媒体运营顾问赵春红等具有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主持27项各级科研课题,主编5部高职艺术类教材,并深度参与精准扶贫宣传等社会服务项目。行业合作方面,与四川读者报社、新旧闻文化传媒等机构建立实训基地,定期邀请四川省广播电视局评审专家开展实务讲座,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同步更新。
就业前景与发展支撑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四川省各级融媒体中心,覆盖新闻采编、宣传策划、舆情分析等岗位,近三年数据显示其岗位适应力与基层服务能力获用人单位高度评价。专业群建设层面,依托学校广播影视、文化教育、艺术设计等五大特色专业群,共享无人机应用技术等关联学科资源,形成跨专业协同优势。对于升学需求,学生可通过专升本对接省内本科院校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或参与国际教育学院的海外深造项目。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