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立足现代物流行业需求,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为培养原则,构建了学科交叉融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该专业依托学校电子信息学科优势,强化物流系统优化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了涵盖供应链管理、智能物流技术、大数据分析等领域的特色方向。学生不仅能掌握传统物流管理理论,还能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信息化与智能化的转型需求。
一、复合型与应用型并重的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培养具备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复合知识结构的复合型高级物流管理人才,侧重物流系统规划与供应链优化能力;二是针对应用型本科及专升本教育,培养掌握物流企业基层业务运作与信息系统维护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强调一线操作与管理协调能力。两类目标均注重跨学科知识整合,例如要求掌握Python语言和物流大数据分析技术,以适应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
二、多维度课程体系与核心能力塑造
专业课程设置围绕管理科学与工程主干学科展开,构建了“基础理论+技术工具+行业应用”的三层架构:
- 基础理论课程:包括管理学、物流经济学、运筹学,奠定管理思维与数理分析基础;
- 技术工具课程:如物流信息系统、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Python语言,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 行业前沿课程:供应链管理、电商物流系统设计、物流成本管理等,对接产业实际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体系中融入虚拟现实(VR)技术实训,例如现代港口物流VR微企实训室,实现理论教学与场景化实践的深度融合。
三、全链条实践教学与校企协同育人
实践教学环节占总教学时长近30周,形成“认知-模拟-实战”渐进式培养路径:
- 基础认知阶段:通过机械工程认知实习、物流模拟沙盘实验建立行业感性认知;
- 技能强化阶段:开展物流大数据分析实训、跨境电商物流综合实训,利用校内30余个实训室掌握核心工具;
- 实战应用阶段:进入京东集团、北部湾港务集团等60余家合作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完成物流系统规划或信息系统测试等真实项目。这种“校企双导师”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解决复杂物流问题的能力。
四、学分制管理与多元发展通道
全日制本科毕业需修满194.5学分,其中实践教学占比达18.3%(35.5学分),凸显实践能力培养地位。学生还可通过学科竞赛(如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科研项目(物流系统优化方向课题)获取课外学分。对于专升本学生,采用“网络教学+面授”的混合模式,主修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测试与维护等特色课程,毕业学分要求为170学分。所有层次均需通过德育考核与体育达标测试,确保全面发展。
五、广域就业覆盖与行业适配性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四大领域:
- 智慧物流企业:从事物流系统建模、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岗位;
- 跨国供应链企业:担任国际货运代理、跨境物流协调等职务;
- 制造业与商贸企业:负责生产物流调度、仓储配送优化等管理职能;
- 政府与行业机构:参与物流政策研究、园区规划等工作。近五年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就业区域覆盖珠三角、北部湾经济区及东盟国家,凸显“电子信息+物流”复合背景的竞争优势。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