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以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为核心目标,通过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构建了涵盖学科知识、运动技能、实践创新的三维培养框架。作为2022年新设本科专业,其依托体育与健康学院的学科积淀与师资优势,在短短三年内已形成特色鲜明的育人模式,并在省级竞赛中崭露头角。以下从专业定位、课程架构、师资力量、实践路径及社会影响五个维度展开分析。
专业定位聚焦“技术+师范”双核驱动,强调“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培养方案明确要求学生掌握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三大主干学科知识,同时具备运动项目教学、训练组织、科研创新等能力。这种定位既呼应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学校体育的强化要求,也契合广东省基础教育对高素质体育师资的迫切需求。
课程体系采用“理论+实训+竞赛”立体架构:
- 基础理论层:包含《体育学概论》《教育心理学》等核心课程,夯实学科基础;
- 技能训练层:通过田径、足球、武术等专项实践课程,培养讲解、示范、保护帮助等教学能力;
- 创新拓展层:依托运动解剖学实验室和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实训室,开展运动生理生化等专业实验,强化科研素养。三类课程通过教学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的渐进式实践链条衔接,确保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师资队伍呈现“双师型+高学历”特征,71名教职工中包括62名专任教师,其中健将级运动员6人、博士及在读博士10人。教师团队不仅覆盖篮球、武术、田径等14个运动专项,更注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传承,例如“途以诗炊”乡村振兴实践队通过民族体育推广服务基层,获评省级优秀团队。这种多元化的师资结构为“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基础。
实践教学通过“以赛促学”机制实现突破。2023年首次参加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即获团体二等奖,其备赛流程体现系统化训练模式:
- 分层选拔:从106名参训学生中筛选20人参赛团队;
- 周期强化:历时238天开展课后集训、假期特训、脱敏模拟三阶段特训;
- 多维考核:覆盖教学设计、运动技能(含游泳、广播操等9类)、英语应用等15项能力指标。该模式使学生在教学技能类与运动技能类竞赛中同步提升,印证了培养方案的有效性。
社会服务层面,学院通过体教融合与校地合作扩大专业影响力。一方面与中小学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另一方面依托武术长短兵队等近20支校队,在第九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中斩获3金1铜,形成“专业建设→竞赛成果→社会声誉”的良性循环。数据显示,当前299名在校生中,90%以上参与过社区体育指导或乡村振兴服务,凸显专业教育的实践价值与社会责任感培育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