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理工大学作为澳门地区排名最高的公立高校,其中英翻译学士学位课程以培养国际化双语专才为核心理念,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创新教学模式,构建起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路径。该专业不仅通过新西兰大学学术质量评鉴局(AQA)认证,更与澳洲昆士兰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建立升学通道,毕业生可选择全球深造或进入多元就业领域。以下从培养框架、课程特色、实践体系等维度展开解析。
课程设置采用"语言基础+翻译技能+专业领域"的进阶结构。前两年重点夯实英语阅读/写作/听说与现代汉语基础,通过《英语精进》《高级英语语法》等课程强化双语转换能力。核心翻译课程覆盖交替传译、同声传译、法律翻译等实务领域,其中《计算机辅助翻译》引入智能翻译技术教学,契合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高年级设置商贸旅游翻译、传媒翻译、健康产业翻译等细分方向选修模块,实现"通识教育+专业深化"的有机衔接。
教学模式凸显三大创新维度:其一,建立"3+1"联校培养机制,学生可赴澳洲或北京进行学年制交流,在真实语境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二,推行案例教学法,依托澳门作为中葡平台的优势,将国际会议翻译、政府公文翻译等实务项目融入课堂;其三,构建葡-英-中三语环境,通过《葡语I-IV》课程培养多语种竞争力,使毕业生能适应大湾区多语言社区的复合需求。校内的同传实验室和语音教室配备行业级设备,支撑口译技能的情景化训练。
实践体系形成"四维联动"机制:
- 校内实践:参与机器翻译比赛、英语辩论赛等赛事,近三年学生累计获得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等20余项奖项
- 机构实习:与中葡论坛、立法会等建立合作,承担会议口译、文件笔译等实务工作
- 社区服务:开展文化遗产翻译、公共医疗服务翻译等公益性项目
- 科研参与:加入机器翻译暨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接触神经机器翻译等前沿技术
毕业生就业呈现多元化特征:约35%进入政府机构担任专业翻译,28%任职跨国企业本地化部门,20%选择赴海外攻读翻译硕士,另有17%进入教育、传媒等领域。值得关注的是,该专业与欧盟口译总司合作建立的培训体系,使毕业生在交替传译等高端领域具备竞争优势,部分优秀学生未毕业即获得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会议的实习机会。
在学术研究层面,专业团队聚焦语料库翻译学和认知翻译研究两大方向。近年完成的《澳门法律术语双语语料库》建设项目,为本地法律翻译建立标准化参照体系。教授团队发表的SSCI论文涉及译后编辑技术评估模型、多模态翻译认知负荷等前沿议题,这些研究成果通过《翻译理论与批评》等课程反哺教学。这种"教研相长"的模式,确保课程内容始终与行业发展同步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