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师范学院的运动训练专业作为校级一流本科专业,自2006年本科招生以来,始终立足西北地区体育事业发展需求,形成了涵盖本科教育、硕士培养、社会服务的立体化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体育运动与健康学院的优质资源,累计培养千余名体育人才,学生在国际国内赛事中斩获400余枚奖牌,2025年面向全国计划招收60名新生。这种培养模式既注重专业理论深度,又突出实践应用能力,构建起独具特色的育人生态。
在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方面,该专业强调"应用型人才"导向,以运动科学、人文社科知识为基础框架,重点培养学生在专项运动教学、训练指导、竞赛组织等领域的核心能力。培养方案明确要求毕业生需掌握运动解剖学、体育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核心课程,同时通过体育俱乐部实践、赛事裁判实习等模块强化职业素养。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招生简章明确提出报考者需具备国家二级运动员及以上资格,这较2024年的招生标准更趋严格,体现出对生源质量的更高要求。
专业课程体系呈现"理论+实践+科研"三维架构:
- 基础理论课程:包括运动生理学、体育社会学等16门校级精品课程,其中武术与健美操为省级精品课程
- 专项技能训练:设置田径、篮球等九大项目模块,配备标准塑胶田径场、综合训练馆等2.3万平方米专业场馆
- 科研创新平台:依托甘肃省足球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5个省级研究平台,开展运动损伤康复、运动营养等课题研究
招生与培养特色突出"地域服务+竞技突破"双轮驱动。2025年招生计划中,女子足球、曲棍球项目占招生总数的23%,这既响应甘肃省建设西部体育强省的战略,也延续了该校在女子曲棍球项目的传统优势——曾连续六年蝉联全国大学生锦标赛冠军。培养过程中实施"3-6年弹性学制",配套学分制管理和创新创业课程模块,确保学生既能完成2350学时的专业学习,又可兼顾竞赛训练与职业资格认证。
师资与资源支持体系具有三大亮点:
- 双师型教师占比54%:27名教师兼具国家级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职业资格
- 科研转化能力强:近五年承担国家级课题10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0项,其中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开发的训练监测系统已应用于省队训练
- 校企合作深化:与天水华天电子集团共建运动装备研发实验室,推动体能训练与智能穿戴设备的跨学科融合
该专业的社会影响力通过"赛事成果+支教服务"双重路径持续扩大。在竞技层面,培养出亚运会山地自行车冠军王祯、全运会金牌得主罗晓玲等杰出运动员;在社会服务方面,2025年3月派出18人支教团队赴麦积区9所中小学,开展健美操、篮球等项目的社团建设,累计保障日均2小时体育活动的体教融合目标。这种"以赛促教、以教促产"的模式,使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2%以上,其中35%进入省级示范性高中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