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的广播电视学专业作为贵州省新闻传播教育的先行者,自2002年创办以来,已发展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依托传媒学院平台,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并与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共建新闻学院,拥有艺术硕士(广播电视领域)专业学位授予权。其发展历程贯穿贵州新闻传播教育史,从谢六逸先生1943年开设新闻课程奠基,到如今构建起覆盖本硕的人才培养体系,展现出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创新活力。
在培养体系层面,该专业以培养“能策划、会制作、善传播”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采用“基础+核心+特色”结构,广播电视概论、电视摄像、广播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等主干课程强化专业技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媒介融合相关课程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需完成174学分学习,通过新闻采访写作、节目编导制作等实践训练,掌握从内容生产到传播管理的全流程能力。特别注重视听语言与新媒体研究的跨学科融合,使学生适应融媒体时代需求。
实践资源的丰沛是该专业的突出优势。学院建有融媒体实验室、数字音频制作实训室等六大实验平台,并与央视科教频道、新华社贵州分社等14家省级媒体建立战略合作。学生可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微视频创作等170余项省部级以上赛事,近三年获国家级奖项121项。实习基地覆盖省内外主流媒体与地方宣传部门,形成“业界导师+校内导师”双轨指导模式,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
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方面,学院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重大项目1项,科研经费超千万元。教师团队中博士占比达36%,拥有省级新闻媒体业界导师12人,构建起“学界+业界”协同育人机制。依托贵州省谢六逸新闻传播研究中心等平台,在红色文化传播、媒介融合等领域形成研究特色,近年出版专著14部,核心期刊论文46篇。
该专业立足“部校共建”的特殊定位,以服务地方发展为使命。通过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开展民族地区普通话培训,连续三年获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表彰。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强调“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能力培养,毕业生广泛就职于各级广电机构,2020届77名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82%。随着2022年跻身国家级一流专业,其正朝着建设“西南地区重要传媒人才培养基地”的目标加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