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大学法学(师范类)专业立足青藏高原,面向民族地区需求,形成了“法律+师范”双轨并行的培养特色。该专业既注重法学理论体系的系统性构建,又强调教育教学能力的实践性培养,通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等14门核心课程打牢专业基础,同时在社会实践、司法实习等环节强化应用能力。作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其培养方案兼顾法律实务与教育育人双重目标,为西部民族地区输送兼具法律素养与教学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该专业构建了“三层递进”课程体系:
- 基础理论层:以法理学、中国法制史等课程夯实法学根基;
- 专业深化层:通过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课程强化应用导向;
- 实践创新层:依托司法部门实习、模拟法庭等环节提升实务技能。特别设置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将思政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为适应民族地区需求,增设汉藏双语法律教育模块,培养学生跨文化法律服务能力。
培养模式上采取“三融五化”创新路径:
- 职业伦理与学识能力融合:通过课前思政案例导入、课后法治实践延伸,实现课程思政全程化;
- 教学与实践场景融合:与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等20余家单位共建实习基地,推行“双导师制”(学术导师+实务导师);
- 学科交叉融合:开设教育心理学、教学技能训练等师范类课程,形成“法律专业+师范技能”知识矩阵。其中江河源卓越法治人才班实施小班化教学,通过每周英语诵读、法律文书写作竞赛等特色活动,强化学生法律检索、庭审辩论、教学演示等核心能力。
学科优势体现在“三位一体”支撑平台:
- 科研平台:依托国家民委青藏高原环境资源法学研究基地,聚焦高原生态保护立法研究;
- 教育平台: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拥有本硕博完整培养体系,2023年新增涉外法治二级学科;
- 社会服务平台:通过法律援助中心年均开展百余场普法活动,学生在人民陪审员、立法咨询等实务中积累经验。师资队伍中85%具有高级职称,93%拥有硕博学位,并聘请最高法院院长等20余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
就业前景呈现“双通道”特征:
- 法律职业通道:毕业生可进入司法机关、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近五年约30%考取公务员;
- 教育发展通道:部分毕业生担任中学法治教师或进入高校从事法学教育。数据显示,55%的留青就业者成为基层法治建设骨干,而参与“卓越班”的学生创新创业获奖率超30%。随着“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需求增长,该专业通过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的跨校培养机制,进一步拓宽学生发展空间。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