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舞蹈学专业创办于2017年,是该校艺术学院重点建设的本科专业之一。该专业立足贵州民族地区文化特色,以培养扎根民族地区的应用型舞蹈教育人才为核心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丰富的实践平台,学生不仅能掌握舞蹈表演与教学技能,还能深入挖掘地方民族文化资源,形成独特的专业竞争力。
培养目标与模式
舞蹈学专业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育人导向,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框架。其核心目标包括:
- 教师教育能力:通过舞蹈教学法、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强化师范生教学技能;
- 艺术实践能力:依托民族民间舞蹈、剧目排练等课程提升表演与编创水平;
- 民族文化传承:融入布依族八音坐唱等非遗项目,培养地方文化传播者。
专业采用“双导师制”,校内教师负责理论教学,校外行业专家指导实践,形成“课堂+舞台+田野”的立体化培养路径。
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
课程设置以舞蹈学基础理论与技能训练为主线,涵盖三大模块:
- 专业技能课:包括舞蹈基训、中国古典身韵、舞蹈编导等;
- 民族文化课:如地方民族舞蹈、八音坐唱(省级一流课程);
- 教育理论课:涉及艺术学概论、舞蹈教学法等。
教学资源方面,学院拥有5间舞蹈实训室、八音排练厅及20余个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艺术创作与教学实习空间。
学科建设与特色优势
艺术学院将舞蹈学纳入民族艺术研究重点方向,构建了以非遗传承为亮点的学科特色。近年来,师生在省级以上专业竞赛中获奖60余项,并承担多项民族舞蹈保护与开发课题。例如,《八音坐唱》课程不仅被列为省级一流课程,还通过田野采风、舞台展演等形式,将布依族传统艺术融入现代教学体系,形成“课堂学理论、田野挖素材、舞台创作品”的闭环培养模式。
就业前景与社会服务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基础教育和文化机构,就业方向包括中小学舞蹈教师、文艺团体演员、非遗保护专员等。专业依托黔西南州蓝染工艺美术实践基地等平台,组织学生参与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开幕式等大型演出,累计完成公益性演出100余场,显著提升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与职业适应性。
该专业通过民族性与师范性的深度融合,不仅为贵州民族地区输送了大量高素质舞蹈教育人才,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创新路径。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