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该校重点建设的省级特色专业,自2014年获批省级特色专业以来,持续深化教学改革,2020年入选技能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2023年进一步升级为省级高水平专业群。该专业以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围绕“课程衔接、项目链接、竞赛对接”的育人模式,形成了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的鲜明特色,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6%以上,部分班级甚至达到100%,成为区域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
专业定位与特色优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服务区域装备制造业为核心定位,依托省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示范实训中心和校企合作平台,构建了“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其特色体现在:
- 高水平建设平台:入选省级技能型高水平专业群,2023年获批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获得政策与资源的双重支持;
- 产教深度融合:与安徽鸿叶集团等企业合作完成横向课题(如《生态环保竹吸管生产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并引入现代学徒制和青年导师制,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 成果导向教育(OBE):通过逆向教学设计,以学生能力达成为核心,强化岗位迁移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课程体系与核心能力
该专业课程设置紧密对接行业需求,采用“基础课程+核心模块+实践项目”的递进式结构,核心课程包括:
- 机械制图与公差:掌握工程图纸设计与标准化技能;
- 电气控制与PLC:学习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
-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培养数字化加工技术应用能力;
- 工业机器人技术:涵盖编程、调试及系统集成能力训练;
-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强化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能力。实践环节依托省级示范实训中心和校外200余个合作基地,通过“做中学、学中赛”模式,确保学生掌握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自动化产线运维、智能制造系统开发等核心技能。
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
专业群以“三教”改革(教师、教材、教法)为抓手,形成多项创新成果:
- 课程资源信息化:建成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精品在线课程,解决“教学时数少、技术更新快”的难题;
- 教材开发国标化:团队主编的《电工电子技术》入选“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融入活页式设计提升教学灵活性;
- 教学方法实战化:通过横向课题引入(如企业横向课题占比超60%)、省级重点教研项目(如《OBE模式在机电类课程中的探索》)推动教师能力提升,2名教师担任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赛项裁判员。
竞赛体系与人才培养成效
专业将职业技能大赛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近四年累计获得:
- 国家级竞赛成果2项:包括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智能控制与仿真技术”一等奖;
- 省级奖项45项:如安徽省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3项、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一等奖;
- 市级成果23项:覆盖技术创新与创业实践领域。竞赛训练体系通过“育训团队选拔—模块化集训—模拟实战”流程,使学生技术技能水平显著提升,部分优秀毕业生进入央企、上市公司从事高端装备运维或技术研发。
师资力量与校企合作
专业师资团队由教授、副教授、行业专家组成,其中:
- 双师型教师占比超86%,多数教师具有企业研发经历;
- 建成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承担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15项;
- 与30余家智能制造企业(如天水华圆医疗设备公司)共建“校中厂”实训基地,实现“教学—生产—创新”一体化培养。
就业方向与发展前景
毕业生主要面向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典型岗位包括:
- 设备工程师:负责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
- 自动化产线运维师:从事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优化;
- 技术研发助理:参与新产品开发与工艺改进;
- 技术服务顾问:提供设备销售与售后支持。随着长三角智能制造产业升级,该专业毕业生薪资水平较省内同类专业平均高出15%,部分订单班学生实习期收入可达3.5万元/年。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