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黄海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自2019年获批招生以来,以“新工科”理念为核心,构建了“产学研赛创”五位一体的培养体系。该专业聚焦工业机器人结构与控制技术、机器人系统集成、智能装备开发等领域,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与国际化视野结合,培养兼具专业知识能力和创新创业潜质的应用型人才。依托山东省工业机器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智能海洋装备特色学院等平台,专业紧密对接高端装备制造与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学科交叉特色。
课程体系与核心能力培养
机器人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构建了分层递进的知识模块:
- 数理基础类: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等,为后续技术学习奠定数学基础;
- 机电控制类:涵盖自动控制原理、嵌入式系统、电气控制与PLC,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 机器人类核心课程:如机器人学、机器人建模与仿真、气动与液压控制技术,重点培养机器人设计与系统集成能力;
- 人工智能拓展模块:新增Python机器学习、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适应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升级需求。
通过254总学分的课程体系(含56学分实践环节),学生可系统掌握从理论到应用的完整知识链,并通过毕业设计解决企业真实工程问题。
产学研融合的创新培养模式
专业通过三大路径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 科研平台赋能教学:依托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智能海洋装备特色学院,将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农业机器人等科研项目融入课程设计,推动“以研促学”;
- 产业学院深度合作:与青岛宝佳自动化、海联金汇科技等30余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开展1+X证书制度培训和横向课题研发,近三年为区域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1000万元;
- 国际化人才培养:与青岛国合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联合开设服务外包特色班,通过外语能力强化和跨国项目实践,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技术人才。
实践教学与创新平台
专业拥有工业机器人实验实训基地、智能控制工作室等15个实验室,设备总值超700万元。实践环节采用“竞赛驱动+项目孵化”模式:
- 学科竞赛:近三年学生获“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等国家级奖项110余项,授权专利60余项,6项成果实现企业转化;
- 工作室创新:机器人智能装备工作室开展康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方向研究,与烟台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完成民政部横向课题研发;
- 双师型师资:教师团队中“双师双能”比例达85%,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SCI/EI论文28篇,为实践教学提供强力支撑。
就业前景与国际化发展
毕业生可在智能制造、机器人研发、系统集成等领域担任技术与管理岗位。数据显示,校企合作班学生高端就业率显著提升,部分进入国家电网、海信集团等企业,另有毕业生考取中国计量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研究生。专业还通过统计与大数据技术产业学院,拓展学生在智能感知、数字化运维等新兴领域的职业发展空间。随着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推进,机器人工程专业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