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大学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该校的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以服务西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为核心,形成了集生物工程、环境工程与建筑工程于一体的交叉学科特色。该专业依托学校在农业科研领域的深厚积累,结合西北地区光热资源丰富、非耕地开发潜力大的特点,致力于培养能从事设施设计、生产管理、技术研发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随着智能农业装备、农业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体系也在持续优化,为学生提供了紧跟行业前沿的成长平台。
学科定位与培养目标
专业定位聚焦于现代农业设施化与智能化,强调通过工程技术手段优化作物生长环境。其核心任务是解决设施农业中的结构设计、环境调控、高效生产等关键问题,例如温室材料选择、智能灌溉系统开发、无土栽培技术创新等。培养目标明确划分为三个层次:
- 科学研究能力:掌握设施农业基础理论与实验技能,参与戈壁生态农业、非耕地利用等国家级科研项目;
- 技术应用能力:熟练操作智能温室装备,设计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方案;
- 产业管理能力:具备农业企业经营与项目管理经验,适应设施农业全产业链需求。
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采用“工科+农科”双轨融合模式,核心课程包括:
- 工程类:《建筑制图学》《温室工程材料学》《设施环境工程学》
- 生物类:《植物生理学》《设施园艺学》《无土栽培技术》
- 智能技术类:《农业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Python程序设计》《农业物联网》
实践教学占比超过30%,学生可参与温室实验基地的智能灌溉系统调试、农业机器人研发等项目。学校与多家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例如在甘肃省设施园艺工程研究中心进行作物生长环境模拟实验,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科研实力与师资力量
专业科研团队在设施农业技术创新领域成果显著,代表性成就包括:
- 国内首株葡萄试管苗的培育,推动植物工厂技术发展;
- “黄河蜜”甜瓜品种选育,成为西北地区瓜类育种的标杆;
- 戈壁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实现非耕地资源高效利用。
师资队伍中拥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产业体系岗位专家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4人,教授与副教授占比超过70%,多数教师具有国家级科研项目主持经验。
就业前景与发展方向
毕业生就业率常年稳定在95%左右,近三年平均考研率超过54%,部分学生进入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造。职业路径涵盖:
- 技术研发:农业企业设施工程师、智能装备设计师;
- 生产管理:现代农业园区运营负责人、温室项目总监;
- 公共服务:农业技术推广站专员、政府农业部门规划师。
随着西北地区节水农业与循环农业政策的推进,专业人才在设施建造、环境调控、智慧农业等领域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职业发展空间广阔。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