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作为云南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领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校通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验室建设等多维度布局,构建起覆盖专科与本科层次的教育体系,并与企业深度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以下将从专业特色、课程架构、实践平台等角度解析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培养路径。
在专业设置与层次架构方面,该校设置三年制专科与四年制本科双轨培养体系。专科层次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应用,2023年在云南物理类专科批招生1人,本科层次则开设人工智能专业,设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智能机器人应用开发和FPGA三大方向。这种分层设计既满足产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发型人才。
课程体系突出交叉学科特性与实践导向,本科阶段构建"基础+核心+方向"三级课程群:
- 专业基础课涵盖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基础
- 核心课程设置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AI关键技术
- 方向模块融入智能机器人系统设计、FPGA开发等产业前沿技术专科教育则侧重Python应用开发、Linux操作系统等技能型课程,形成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应用的完整知识链。
实践创新平台建设体现产教深度融合特色。2024年6月揭牌成立的人工智能应用研究联合实验室,依托G#语言架构实现微超算能力,成功中标南方电网38.4万元科研项目。实验室配置智能机器人开发平台、云计算集群等设备,支撑学生参与数据分析挖掘、算法优化等真实项目研发。这种"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蓄电池故障阻断技术研究等实际课题中提升工程能力。
师资团队构建"双师型"结构,14人教学团队中50%具有高级职称,包含企业高级工程师与学术带头人。专业负责人杨云副教授主持教育部课题2项,团队近三年发表EI论文6篇,开发云教材3部。企业导师深度参与课程设计,如李洋高级工程师将电力系统调度优化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在质量保障体系方面,该校建立"证书+竞赛+就业"三维评价机制:
- 推行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师等1+X证书认证
- 组织学生参加蓝桥杯等国家级赛事并获13项奖项
- 毕业生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领域就业率达行业前列2024届毕业生何晓洪就职于深圳英飞源技术有限公司,印证了培养方案与产业岗位的契合度。
通过上述体系建设,该校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形成"基础扎实、方向明确、实践突出"的办学特色。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实验室科研成果的持续转化,将进一步推动区域AI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